•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六朝道教上清經派存思法研究

張超然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道教教派雖自東漢即已出現,但教派與教理的創發卻主要在六朝時期,六朝之後即不斷地因襲著這樣的傳統,一直至宋元全真內丹學的興起才又開啟另一波教理的發展。所以多數的道教研究即以六朝為始,本論文即是如此。簡單地說,本論文的研究是以六朝上清經派中所提倡的存思法為核心,討論上清教徒對於世界與個人生命的看法,包括宇宙觀、人觀以及修法。   在宇宙觀的部分,主要討論宇宙的根源、宇宙的化生以及六朝時的末世意識:末世意識是存思修法進行時的背景情境;而宇宙的本源與化生則是存思法的依據。   在人的部分,同樣是以末世與修法問題意識底下,由生成論出發,討論人身中善與惡、生與死的力量。基本上可以作為上清教徒的人觀認識,但更為重要的是,人是操作存思法的主體,所以存思法的內容與人的身體與身神有著密切的關係,必須對人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掌握存思法。   修法的部分包括形式研究與類型研究。形式研究希望能儘量地恢復當時上清修行的過程,也是補充部分修法簡略敘述的不足,使修法更為具體完整。類型研究則是透過對修法資料的整理與歸納,並配合教理而對修法所作的分類。大致上可以分為通神、記名、辟邪、固真四類,其中的辟邪、固真即與個人以及宇宙中的正邪力量相應。   簡單地說,存思法是一種透過內在想像所進行的儀式行為,在這些儀式的背後蘊含著完整的神話與教理思想,本文即透過存思法而探究這些神話思想。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理論架構 一、末世意識與生命本質的思考 二、「本質□失落□重建□回歸」的歷程 三、修養理論的提出 四、問題點的提出 第二節 研究素材與前人研究成果 一、研究素材 二、前人研究成果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宇宙論與末世情境 第一節 宇宙圖式 一、宇宙論述的歷史脈絡 二、末世論下的上清經派宇宙圖式 第二節 真靈、經典、宮府及其解救論意義 一、真靈 二、經典 三、諸天宮府 第三章 生成、罪穢與身神 第一節 生成論 一、生成的過程 二、尊神的生成意義與符籍的功能 第二節 胞結、尸鬼與魂魄 一、六天故氣的生成環境 二、胞胎結節 三、尸氣、尸鬼 四、魂魄 第三節 尊神與形軀 一、以尊神為主的身體論述 二、三元結構的尊神分布 三、以上元結構為主的身神 四、混合變化而成的尊神 第四章 修法的形式結構:入室-存思 第一節 靜室構造與入室儀軌 一、入室的時間 二、入室前的準備:法服、沐浴清齋 三、靜室的構造 四、入室儀軌 第二節 與存思配套的儀式行為 一、叩齒 二、咽液 三、禮祝 四、「叩齒□禮祝□叩齒□咽氣(液)」的次序 第五章 修法的類型與內容 第一節 通神:連繫宇宙的本體之一 一、專誠 二、啟願 三、隱朝上真 第二節 記名:連繫宇宙本體之二 一、運度天關 二、投簡記名 第三節 辟邪:抗拒生命中的負面力量 一、辟邪殺鬼 二、安鎮魂魄 三、胞胎解結 四、除罪削簡 五、解災度厄 第四節 固真:增強生命中的正面力量 一、存神煉形 二、混合變化 三、呼引日月 第六章 結論 一、關於宇宙論述 二、關於人的論述 三、關於存思法的論述 上清存思法研究資料彙編 附錄一:上清存思修法──時間篇 附錄二:「〈天師告南嶽夫人口訣入靜法〉研究」 附錄三:上清存思修法──目錄篇 附錄四:上清存思修法──內容篇 附錄五:上清存思修法類型表 引用書目
2

系譜、教法及其整合:東晉南朝道教上清經派的基礎研究

張超然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若以天師道作為道教發展的開端,其教團式的組織形態特別重視一種橫向式的連結,透過命籍、道誡或道籙的形式穩固宗教組織。這樣的宗教形態易令當政者產生威脅感,因此很快便遭瓦解。天師道傳到南方之後與江南方士傳統接觸,因此有了新發展。方士傳統特別重視具有天文性質的經典,並採行秘密的傳經授訣儀式。如同中國古代醫學的傳授情形那樣,方士傳統也是依靠「傳授活動」,使其傳統得以延續、發展。相較於天師道的教團形態,上清內傳所呈現的宗教形態更接近於重視經典傳授的方士傳統。內傳這種由弟子為其師立傳,並且詳附入門修行方法的特殊文類,明顯具有建立傳承系譜、提供歷史教育以及作為修行教材的多種功能。上清經派在新興階段運用多種這類傳記作為宣教教材,可以說上清經派便是這些不同的傳承系譜匯整而成的結果。本文旨在分析三種確定在東晉中期成書的上清內傳,深入了解其中所欲建立的傳承系譜、各自系譜根植於何種宗教傳統,以及宣揚何等教法。而且,上清內傳所記述的傳授活動不只在於建立自身的傳承系譜,同時也在傳授經訣的過程,推動經法的發展。這個部分,本文即以三部內傳中分別具有關鍵地位的「三一之道」、《玄真經訣》、「《大洞》口訣」作為案例,討論其中的經法發展過程。   隨著六朝時期不同宗教傳統的競爭,道教經法不斷發展。上清諸傳所提供的經題與經群概念,成為崇奉者發展、整備經教的重要依據。隨著經法的發展,內傳所提供的宗教形態已經無法滿足當時的環境與需求。上清崇奉者轉而運用科律統合這些新舊經教,甚至為了能夠拓展宗教勢力,而為入世的奉道者設計一種異於內傳所述但卻符合當時需求的奉道法門。隨著新法門的提倡,更加速了宗教型態的轉變。亦即,本文主要關注兩種與傳統活動相關的文類──內傳與科律,藉以討論傳授活動在道教發展過程所發揮的作用。對於一個傳統的建立與維繫來說,傳授無疑是其中至為重要的運作機制,道教所採行的秘傳主義在這方面更能發揮其功效;但是本研究也顯示,傳授活動同樣也是舊經法在面對新環境時能夠不斷自我調整、隨時保持彈性的重要機制。為了適應環境而在傳授的過程所做的調整,便成為推動該傳統發展的重要因素。

Page generated in 0.016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