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9
  • 19
  • 1
  • 1
  • Tagged with
  • 21
  • 21
  • 13
  • 10
  • 9
  • 6
  • 4
  • 3
  • 3
  • 3
  • 3
  • 3
  • 3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北宋三蘇經學思想硏究

陳, 佑真 26 September 2022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文学) / 甲第24156号 / 文博第898号 / 新制||文||721(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文献文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宇佐美 文理, 准教授 池田 恭哉, 教授 古勝 隆一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12

西崑酬唱集之研究

黃金榔, HUANG, JIN-L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凡分六章,約十萬字. 首章敘研究動機及方法: (一)動機:中國詩歌史上:西崑體:佔有一定地位,西崑之為體,實得名於西崑酬 唱集,故要瞭解西崑體,則必須從西崑酬唱集入手:又歷來學者論詩每有唐宋詩之分 ,西崑體之時代,正是唐詩轉變成宋詩之關鍵,故研究西崑酬唱集,上可溯唐詩,下 可窺兩宋,如此唐宋詩涇渭當可分明. (二)方法:文學作品與時代環境關係密不可分,尤以中國文學為然,西崑酬唱集為 宋初民風裕泰之產物,其詩素以迷離閃爍見稱,於時代環境,作家各人際遇一無所知 ,則難明詩中意旨,故本文先歷史傳記考察入手,再從作品本身見其思想感情及藝術 成就.換言之,即採一種外緣,內在合一的綜合研究方法. 二章考察宋初詩壇創作狀況;分晚唐體,白體,西崑體三派,分別(一)考各派興起 之因,(二)考各派作家傳略(三)考各派作品得失,並從掃清五代浮弱詩風,確立 西崑體在宋初詩壇的地位. 三章敘西崑酬唱集編纂及重要傳本;蒐集現存西崑酬唱集重要傳集凡得七種,即明嘉 靖刊本,清周楨王圖煒合注本,四庫全書本,古城遺書本,粵雅堂叢書本,民國王仲 犖注本,鄭再時箋注本,其中清周楨,王圖煒合注本及民國鄭再時箋注本為新出資料 ,國內少見,於理解西崑詩意頗有幫助. 四章敘西崑酬唱集詩歌內容:採知人論世以及意逆志方法探討詩歌意旨,以見其非託 之空言,並修正前人評西崑內容空洞,缺乏真情感之錯誤. 五章敘西崑酬唱集詩歌形式:分別從章法,用典,對偶,詞藻,節奏諸方面來看西崑 詩特殊的創作技巧. 六章餘論:從西崑作家學李商隱師包蘊密緻特點修正前人以為但取其學李商隱麗詞之 說,並從矯五代詩風,開啟宋詩大道,肯定西崑詩人的文學史上地位.
13

四靈詩人研究

徐慶源, XU, GING-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四靈詩人研究」為題,約七萬字,共分五章。茲述其內容大要如下: 第一章:共分四節。簡述四靈之生平、師承與交游、四靈名稱之概念及其著作,以作 為下文的其礎。 第二章:共分三節。論述四靈之時代背景及其作品之淵源。首先由時代背景與文壇趨 勢兩方面來考察其作品形成的背景,再由文學方面來考察其作品之淵源。 第三章:共分二節及小結。論述四靈作品之形式及內容特色。由形式與內容兩方面來 探討四靈作品之主要特色。 第四章:共分二節。論述四靈作品之風格。首先論述影響四靈詩風格之外在內在因素 ,再敘述四靈詩之主要風格特色。 第五章:結論,共分三節。首先概述四靈詩風,再敘述四靈詩人對南宋末期文壇之影 響及後人對四靈之批評。
14

宋代「詩學盛唐」觀念的形成與內涵

陳英傑, Chen, Ing-ji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今日一般人談「唐詩」,自然免不了要提起「盛唐詩」,並以它為「唐詩」的典範或代表。推溯這個普遍看法的源頭,一般研治文學史的人均能輕易指出,乃是受明代前、後七子「詩必盛唐」(或「近體必盛唐」)觀念很強的影響。再往上推溯,很多人都認為嚴羽《滄浪詩話》是明人觀念的源頭。換言之,今人熟知的崇效「盛唐詩」的觀念,乃是由嚴羽肇其耑,明人承之而發揚光大,影響迄今。 這固然無可厚非,因為從明人的詩論,確可看出《滄浪詩話》的影響。然則,能不能從嚴羽再往上推溯?委實令人感到一片模糊。學界將「詩學盛唐」觀念推溯到南宋嚴羽的同時,卻不免忽略:除了嚴羽,或在嚴羽之前,有沒有其他人也標榜「盛唐詩」?因此,學界對於嚴羽「詩學盛唐」觀念的理解,是即源頭、即完成的。而事實上,任何一種思想觀念,幾無平地特起、瞬時完成,其「完成型態」固然值得多方關注,但這個觀念是怎麼被提出的?如何由細微漸趨壯大?毋寧也是非常值得探討的議題。 更緊要的是,「盛唐詩」是一個相當後起的概念,其產生還大大後於「晚唐詩」;而且起初「盛唐詩」的指涉時段並不止是今人熟知的開元、天寶年間;甚至有一段不短的時期,許多宋人所講的「唐詩」並不以「盛唐詩」為代表,而偏重在「晚唐詩」。凡此都和今人早已定型的觀念有明顯的落差。因此,「盛唐詩」如何逐漸取代「晚唐詩」而成為「唐詩」的代表?如何被人們標舉出來?自然非常值得深究。 而這也就是「詩學盛唐」觀念如何形成的問題。如果僅侷限在嚴羽詩論,以之為崇效盛唐詩的鼻祖,非但難以發現這個重要問題;即使察覺,恐亦無法處理。本論文就是試圖探討、解決上述的疑問,以期細緻地探索宋代「詩學盛唐」觀念如何逐漸被人注意、標舉,最終成為唐詩的英華、近體的典範。
15

宋代建茶的生產與運銷 / Tea of Jianzou Under the Sung, 960-1279

張哲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宋代的商業相當繁榮,每個地區可以針對自己的環境優勢,發展適合的商品,運到全國各地販售,賺取更多的利潤。本文便想透過對建州一帶所生產的茶葉作為考察的對象,瞭解建茶如何成為一項全國性的重要商品和特產。其中必須探討的是建茶受到人們青睞的原因,生產的發展和對生產地的影響,以及運銷上的各種問題。各種因素之間都有互相影響的可能。建茶口味獨特,受到宋人的喜愛。宋朝皇室更將建茶當作重要的上貢物,皇室飲用建茶的風氣隨著不斷的賜與給士大夫而開始往下流傳,藉著茶書等傳播方式傳入了一般社會,形成一股飲用建茶的風氣。不論是士大夫或富裕階層人士可能是希望藉由飲用和皇室相關的建茶來證明自己的身分地位。這個因素使得建茶受到許多人的喜愛而大大增加其名氣地位,也促進了建茶的消費,成為受人矚目的重要商品。建茶發展的成功,使得建州茶農獲取許多利益,並提供許多遊民工作的機會,對建州的經濟發展有相當的影響。建茶的品質也在消費者與茶農間共同注意下而有所進步。同時,政府也注意到了建茶驚人的獲利而加以嚴格管制,希望從中抽取一定的歲收,以補助原有賦稅的不足。在運輸方面,由於建茶對於政府有相當的利益,因此早期政府自行負責運輸,之後也有政策來吸引商人來購買建茶,並對於其連外道路有所整修,使其方便運輸,可以連結到長江沿岸,再轉往各個地區銷售。
16

戴震反程朱思想之研究

胡健財, HU, JIAN-C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之研究,旨在檢討戴震反對程朱思想的意義,以澄清戴震對程朱思想的誤解, 並評估戴震哲學的價值.參考文獻以戴震《原善》、《緒言》、《孟子私淑錄》、《 孟子字義疏證》以及《戴震文集》為主.(上述各項,係以里仁書局重新標校之《戴 震集》為底本)又後人之論述戴震思想及其反程朱之相關論著,亦儘量加以參考.研 究方法則就戴震批評程朱的三個層面:形上學、心性說、工夫論,分別處理.處理方 法是:首先說明戴震的批評意見,其次介紹戴震的思想,最後是對戴震的批評加以檢 討. 本論文全一冊,計十萬餘字,分六章十四節.第一章是緒論,說明本文的研動機、方 法與宗趣,並考察前人的研究意見,以及說明本文所依據的資料等.第二章介紹戴震 的思想淵源、哲學著作、治學精神,以及戴震與程朱的關係;其次,則是分析戴震反 程朱思想的背景,以作為本文的研究基礎.第三章說明戴震對程朱「理氣論」的批評 ,介紹戴震「理存於氣」的主張,並檢討他反對程朱「理氣論」之得失.第四章說明 戴震對程朱「心性說」的批評,介紹戴震「血氣心知」的主張,並檢討他反對程朱「 心性說」之得失.第五章說明戴震對程朱「工夫論」的批評,介紹戴震的「工夫論」 ,並檢討他反對桯朱「工夫論」之得失.第六章是結論,檢討戴震反程朱思想的意義 ,以及評估戴震哲學的價值. 透過本論文之研究,可知戴震對程朱思想的批評,是出於誤解;但無可平認,程朱思 想有其嚴峻的一面,因而有過度抑制情欲的流弊;戴震哲學的價值即來自對情欲的肯 定,而其缺失,卻也因此而產生.
17

宋代文官制度之研究

曹興仁, Cao, Xing-R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緒論 第一節 文官制度之意義 文官制度者,政府為維持其組織,推行其職務,恢宏其功能,達成其目的而選擇、管理其政府人員之方法、程序與實施之體系及關係之規範也。故其內容首重考選,次及任用,任用而後則給以待遇,督以考課,績優則陞,績劣則黜,至其疲老不堪任事,則罷其職以養老,用示優恤。此即文官制度之大要。故文官制度實為政治制度中最為重要之一環。以言其區別,則政治制度者,政府組織之形態也,文官制度者,此一組織中推動力之運作程式也。 第二節 文官制度之價值 文官制度,又稱吏治制度,言涵孕,則具動靜兩態之意義,就靜態言,係著重其組織、結構與上下權責關係,就動態言,則強調其運作實況與其功能。 第三節 研究旨趣 宋之文官制度,上承漢唐之盛世,下啟明清之新機,其考選之公平,程式之嚴密,視之今日,並無遜色,其待士之仁厚,取士之寬廣,較之歷代,實具特色,且其史料留傳,至今仍稱豐富,文治之影響,亦得述之而詳,論者復稱治近代史者應從宋史著手(註四)或謂中國成為今日之現象,什之八九乃為宋人所造就。(註五)此皆指其文治之特色與影響也。至若宋之納幣和,苟且偏安,則有何佳績可言? 宋以文治,上繼五代割據殘破之勢,下開明清專制一統之局,端賴其完密之文官制度,有以致之,故對其文官制度之研究,自有其意義焉。 第四節 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資料,首以宋史、會要為主,參之以文集、筆記,補之以長篇、要錄,證之以通書,類書,取其相融相通,去其箑迕矛盾,堆砌間架,復其故事。 故本題之研究,雖在恢復故事,亦何敢掉以輕心,因之凡史料之所存,皆加統計,然後製表,故文中繪表百幅,補以說明,俾得舉綱目理,提領毛順。
18

宋代之軍隊

譚溯澄, Tan, Su-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宋代在中國歷史上居於承先啟後的地位,前收唐末、五代變亂之局,後奠元、明、清 諸朝統一規模之基,影響政俗人心者,頗為彰著。 本論文利用宋代原始資料,係採官私並重原則,「宋會要輯稿」、「宋大詔令全集」 、「續資治育鑑長編」、「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以來繫年要錄」等鉅著固在引述 之例,即有關筆記小說、雜史稗聞以及諸家文集等,凡有助於補充宋代軍隊建制及事 實之銓釋者,亦多參證;且兼及近代學人研究宋代之圖書、專著暨探討宋代戰役之論 文與考證。 論文全文共分十章,第一章言「宋代軍隊之來源」。第二章言宋代軍隊之種類,分禁 軍、廂軍、鄉軍、蕃軍與水軍分別述之,注重各軍種在國防上戰力消長之變遷。第三 章言宋代軍隊之組織,分樞密院、帥臣、殿前及侍衛司、邊將及宦臣等五節述之。第 四章為宋代軍隊之訓練,分武舉與武學、教閱與操演、陣圖之運行、更戌之推行,以 及置將法之實施等五節述之。自第五章至第九章,分別言宋代軍隊之分佈、遷補、給 養、軍法以及軍事裝備等。 本論文之第十章為結論,乃係就政治學及社會學的觀點,來綜合說明宋代之社會及政 治兩者與軍事之互動關係。大致言之,宋代社會乃一「反戰社會」,厭兵思想與「不 勤遠略」的觀念充滿為政者的腦海。國家長期之中心政策為如何求得和平,縱使暫時 苟安,苟安亦算「和平」的一種。為達到和平,任何犧牲,在所不惜。本文試利用「 軍事體系乃社會體系之環;而軍事體系必受時代與環境影響及其限制」之假設,來探 討分析宋代軍隊之特質、宋代軍制改革派之所以失敗之基本理由、以及與前代相較。
19

王安石《詩經新義》研究 / The Study of Wang An-Shih's "the New Meaning of Shi-Jing"

廖育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王安石經學近十年來開始受到關注(2000年以來);在此之前,王安石的變法改革思想和詩文集的研究,其實已經非常蓬勃(1949-1990),尤其變法改革思想正好符合清末和新中國極欲改革的需求,因此,在大陸和美國都有王安石變法研究的專家。稍後有王安石思想具有道、佛思想的研究(1980-2000)。截至2010年,海峽兩岸相關王安石研究的單篇論文有三千多篇,博、碩士論文有六十多篇。而真正以王安石經學著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博、碩士論文海峽兩岸計有六本,而且都聚集在近十年(2005年以來)。 王安石經學著作在明初已全部亡佚,目前可見的只有清代所輯的《周官新義》一部輯佚書。王安石參與的宋代熙寧變法所著的《三經新義》,最為人所熟知的是《周官新義》,內容鋪陳改革宋代吏治與經濟的藍圖,受到撻伐最深,王安石將他當作政治實踐的計畫書,最具有宋代精神,卻是偏離上古三代精神較遠。至於《尚書新義》則是規範帝王修身和治國的政治之書。 而王安石的《詩經新義》則不同,內容平易近人,其闡發儒家精神與禮儀規範,對於人倫與禮儀、人性與人為制度的推敲拿捏,在遵守禮樂之外,還有更多人文精神的體會。而王安石和《詩》的淵源其實頗深,從案頭書到科舉必讀經典,都可以看到王安石對於《詩》的重視。透過研究王安石的《詩經新義》,可以看到王安石學術思想理念的初衷─儒家經典理念和人倫禮儀思想;除了他對原始儒家、三代聖王賢人精神的繼承,還可以看到王安石對於人生倫理的規劃,這正是本文以王安石《詩經新義》為研究對象的重要價值所在。
20

語言特區理論框架下的宋詞語言現象研究 / Study of songci language under the framework of special linguistic zone theory

張力 January 2018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Arts and Humanities. /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Page generated in 0.652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