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宋代「詩學盛唐」觀念的形成與內涵

陳英傑, Chen, Ing-ji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今日一般人談「唐詩」,自然免不了要提起「盛唐詩」,並以它為「唐詩」的典範或代表。推溯這個普遍看法的源頭,一般研治文學史的人均能輕易指出,乃是受明代前、後七子「詩必盛唐」(或「近體必盛唐」)觀念很強的影響。再往上推溯,很多人都認為嚴羽《滄浪詩話》是明人觀念的源頭。換言之,今人熟知的崇效「盛唐詩」的觀念,乃是由嚴羽肇其耑,明人承之而發揚光大,影響迄今。 這固然無可厚非,因為從明人的詩論,確可看出《滄浪詩話》的影響。然則,能不能從嚴羽再往上推溯?委實令人感到一片模糊。學界將「詩學盛唐」觀念推溯到南宋嚴羽的同時,卻不免忽略:除了嚴羽,或在嚴羽之前,有沒有其他人也標榜「盛唐詩」?因此,學界對於嚴羽「詩學盛唐」觀念的理解,是即源頭、即完成的。而事實上,任何一種思想觀念,幾無平地特起、瞬時完成,其「完成型態」固然值得多方關注,但這個觀念是怎麼被提出的?如何由細微漸趨壯大?毋寧也是非常值得探討的議題。 更緊要的是,「盛唐詩」是一個相當後起的概念,其產生還大大後於「晚唐詩」;而且起初「盛唐詩」的指涉時段並不止是今人熟知的開元、天寶年間;甚至有一段不短的時期,許多宋人所講的「唐詩」並不以「盛唐詩」為代表,而偏重在「晚唐詩」。凡此都和今人早已定型的觀念有明顯的落差。因此,「盛唐詩」如何逐漸取代「晚唐詩」而成為「唐詩」的代表?如何被人們標舉出來?自然非常值得深究。 而這也就是「詩學盛唐」觀念如何形成的問題。如果僅侷限在嚴羽詩論,以之為崇效盛唐詩的鼻祖,非但難以發現這個重要問題;即使察覺,恐亦無法處理。本論文就是試圖探討、解決上述的疑問,以期細緻地探索宋代「詩學盛唐」觀念如何逐漸被人注意、標舉,最終成為唐詩的英華、近體的典範。
2

南宋江湖詩派之研究

鄭亞薇, ZHENG, YA-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宋人之詩,變化於唐,而出其所自得,故能別開畦徑,大放異彩。觀有宋一代,濟濟 多士,戮力創作,是以詩家既眾,派別亦多,中以江西詩派涵蓋最為深廣,肇自元祐 黃、陳,下而披靡南宋,以迄宋亡,凡兩百餘年,詩人耳濡目染,鮮有不沾溉其聲氣 者。惟其未流,頹唐粗俚,聲色枯澀,弊端漸露。是以南宋未期,自寧宗嘉定以降, 至未帝德祐間,詩壇抓起反江西之運動,四靈、江湖等派相繼崛起,進而取代江西詩 獨盛之地位。 江湖詩派因陳起之裒輯江湖小、集江湖後集而得名,斯時丁逢未造,內憂外患,交相 擾攘,國家元氣,凋喪殆盡,詩人或為城市商賈、鄉曲地主,或為失意文人、潦倒末 宦,進無政治地位,退而生活失據,故其意志亦隨時代同歸沒,落是以此一時期,小 詩人及其作品,充斥詩壇,由是文學活動漸申少數書生官僚階級,轉入布衣階級,而 普遍於民間,對促進文學活動平民,化及恢復唐詩平、易抒情之傾向,關係至鉅。況 就宋詩流變而這,江湖詩派適位居由極峰折降而至極衰之關鍵,欲瞭解宋代詩壇申盛 迄衰演化之軌跡,及其於文學活動轉變之影響,舍此一研究無由得見也。 江湖詩人一百一十家,詩作一百二十卷,篇幅頗富,故四庫提要斥之為烏合之眾;復 以流動性,大毫無組織可,言向為人所輕忽。余不揣駑鈍,區分八章,詳為探究,蘄 能得一詳盡之系統,以為宋未詩壇之瞭解。章節摘要如下:第一章緒論,首為江湖定 名,次敘研究之動機、取材、乃至方法與步驟,以以為研究之指針;二章搜羅江湖詩 人之小傳與著作,以為背景探討之準備;三章則就政治、社會、文學三方面析論其產 生之時代背;景四章探討江湖詩人詩風之淵源;五章就形式、內容、風格歸納此派詩 人作品之特性,兼及諸家之批評,以為參證;六章分析歸納,進而比較江湖大家之詩 論,以明其於文學批評上之地位;七章就詩論與價值剖析其影響;八章總結前人之批 評,為作客觀之論定。 如是對卅宋未期詩壇由盛迄衰演化歷程之探究,或有所裨益。惟篇幅繁富,雖搜列資 料,詳為披覽,隨時札記,然以資質駑鈍,雖黽勉為之,而才力所限,翻檢末周,思 慮不逮者,在所多有。幸蒙王師夢鷗、羅師宗濤時加指正,家人支持鼓勵,始得終篇 ,雖臨文戒慎,猶死囿乎一隅,遺其全貌,尚祈先進碩學,匡其闕失,進而教之,則 幸甚焉。 /

Page generated in 0.014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