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866
  • 806
  • 60
  • 27
  • 12
  • 6
  • 1
  • 1
  • Tagged with
  • 913
  • 465
  • 394
  • 240
  • 228
  • 201
  • 183
  • 166
  • 157
  • 153
  • 146
  • 128
  • 125
  • 123
  • 12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中、韓、日貿易推廣機構之比較研究

劉義良, LIU, YI-L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係採個案探討方式撰寫,全文計分七章三十餘節,共十萬餘字,合為一冊。 第壹章緒論,其內容分別就本論文之研究目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報告之結構, 及研究限制等分別加以說明。 第貳章乃以整體貿易系統之觀點,分別就系統之投入、系統之本體、系統之產出、系 統所處之環境及系統之回饋等方面分別比較分析中、韓、日三國之情勢。 第參章至第伍章逐章探討中、韓、日三國之主要貿易推廣機構之組織、使命、服務對 象及作業方式。 第陸章綜合前述三章之重點並就其間差異所在加以比較分析。 第柒章乃針對本論文之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事項,期能對今後我國貿易推廣之工作有 所裨益。
2

焦循《易》學之數理思維

李雅清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要 在清代《易》學中,焦循的《易》學面貌與眾不同,他建立了旁通、當位失道、時行、相錯、比例等《易》學法則,作為卦爻運動的規律,並將《易》辭視為符號,就像琴譜上的音符或者棋譜中的將士車馬,他認為《易》辭就是指示卦爻運動的指標。 這種特殊的解《易》方法,與他的另一學術背景有關:他曾致力於算學十餘年。爾後他便由此領悟出《易》之理有類九數之理,因以數之比例求《易》之比例,建立以《易》辭為指示符號,遵循上述五種運算規則(旁通、當位失道、時行、相錯、比例)而形成體系,成為《易》學史上的獨特面貌。 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焦循生平及當代學術氛圍」,說明焦循治《易》學的淵源,與從事算學的始末。當時正是乾嘉經學興盛之時,也是學者開始整理中國傳統算學的階段,治經者開始兼治算學,經學與算學有了某種程度上的聯繫。 第三章「焦循的算學著作與思想」,介紹了焦循的算學著作,焦循在算學上所重視的是「所以然之理」,與傳統算書中注重算法、過程的面向不同,顯示出他對於規律之理的追求。 第四章「焦循之《易》學法則」,說明了焦循《易圖略》一書中所列出的五種圖,解釋卦爻運動的方法與原則,是焦循《易》學的基本架構。 第五章則試圖呈現焦循的《易》學與算學間的聯繫,期望略為闡明焦循倚數理注《易》的特殊方法。
3

台灣與中國大陸間轉口貿易初探

顧鳳祥, GU, FENG-X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共一冊,約五萬字,七章。 第一章:研究動機和研究限制 探討台灣與中國大陸間轉口貿易受重視的原因和資料來源的限制。 第二章:定義 對國際貿易、三角貿易和轉口貿易的定義。 第三章:轉口貿易背景 探討台灣與中國大陸間轉口貿易的產生背景和原因、以及主要轉口港--香港。 第四章:轉口貿易型態及法律效果 探討台灣與中國大陸間的轉口貿易實際型態以及由權利主體,權利客體來分析其法律 效果。 第五章:政府權利義務 探討政府對於處理台灣與中國大陸間轉口貿易的態度,以及他國政府處理態度。 第六章:經濟問題 探討台灣與中國大陸間轉口貿易是否造成實際的工業問題和貿易問題。 第七章:結論
4

相對貿易之研究

陳吉山, CHEN, JI-S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現代國際貿易運作,關係一國經際發展甚鋸,尤以高貿易依存之我國經濟更顯重要。 當前貿易保護色彩日濃,貿易障礙重重,且衡諸其他非貿易因素,相對貿易(Gount- er-trade)之採行,已然成為貿易拓展之新利器。本論文乃以我國發展相對貿易作為 研究主題。從相對貿易操作一般性探討著眼,配合攸關貿易法規,揭櫫我國發展相對 貿易之道;俾業者採行相對貿易有所參考,能靈活運用,進一步開展我國對外貿易。 本論文共壹冊,分捌章,約捌萬元- 第壹章緒論: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限制,以及範圍界定。 第貳章相對貿易發展:揭露相對貿易發展沿革、現況及其使用時宜。 第參章相對貿易型態:介紹各型相對貿易及其特點、操作程序與適用性。 第肆章相對貿易合約:探討相對貿易合約內容、談判及訂約技巧與原則。 第伍章相對貿易融資:解析相對貿易融資方式及探討其運用。 第陸章相對貿易策略及其運作機構:配合政府政策、態度,訂定相對貿易策略;組織 適行之運作機構,以推動相對貿易提案。 第柒章相對貿易個案研究:提出相對貿易操作實例,俾業者對相對貿易操作有整體概 念。 第捌章結論與建議:包括總結、建議及未來展望。
5

王弼易學之研究-又名周易略例疏證

侯秋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6

兩岸證券交易所法律定位及職能之比較研究

吳為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國際金融證券市場發展情勢,除了區域整併程度程度增加,金融業務也日趨全球化,金融市場亦逐步走向法人化,並且隨著網際網路等通訊、電腦技術的發展快速,更使得證券市場邁向國際化、資訊化。尤其在兩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隨著國際資金流動規模與頻率之增加,兩岸證券市場在未來將會更為密切交流,以至於兩岸負責證券市場交易的證券交易所將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兩岸由於政治、經濟背景的不同,造成了兩岸股票市場截然不同的風貌,無論在政策、制度與經營模式上,都存在著相當的差異性。然而,在兩岸長久以來所背負的歷史宿命下,未來如何走向競合,尋求優勢與合作契機,勢必將成為兩岸金融整合之熱門議題。 本文主要之研究目的係先將整個證券交易所由不同層面,包含證券交易所的起源、發展與目前歐、美及亞洲主要證券交易所做整體之介紹。其次就兩岸證券交易所法律定位及職能做比較,從證交所的建立、發展到評價以及法律地位等方向為出發點,並就職能現況加以討論。再由兩岸證券交易所法律地位之比較、法律地位決定其所能行使的職能、對法律定位進行重塑的觀點加以討論。最後經由彙整比較並參考近年來世界各主要交易所發展的趨勢後,就兩岸證券交易所未來的發展提出看法與建議。
7

台灣出口貿易商之行銷策略研究

郭先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由於天然資源不豐,對外貿易向來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期間除了大企業、大貿商的挹注外,數十萬家中小型貿易商尤其一直扮演著沒沒無名的地下英雄角色。然而因為全球化的發展衝擊,貿易商面臨艱困的挑戰,存活空間日益減少,為數不少的中小型貿易商如曇花一現般地迅速殞落,除了感嘆之外,其中原因亦值得探討。同時,也有不少中小型貿易因為經營得當,不僅至今依然存立且能有不少獲利回饋員工與社會。T公司成立至今近三十年,儘管發展未若知名大貿商的規模,但迄今仍屹立不搖,甚至可以說是台灣多數中小型貿易商發展的縮影。 Williamson(1975)認為由於人性因素與環境因素造成交易成本的產生,進而影響交易的完成﹔邱志聖(2006)以此為基礎進而提出4C架構理論 : 外顯單位效益成本、資訊收尋成本、道德危機成本及專屬陷入成本,來進一步闢釋交易成本,並以總成本的概念來分析影響交易形成的因素。中小型貿易商在扮演仲介角色之餘,如何思考任何一筆交易對客戶總成本的管理,深深影響中小型貿易商的生存空間。 本研究藉由探討當前台灣中小型貿易商的經營環境及深入理解T公司的發展過程,並藉由邱志聖(2006)的策略行銷4C架構來分析T公司在二十餘年每個重要發展過程的4C處理重點。分析出可資供其他業者參考之4C處理重點及俱體建議,並強調業者如果能善用4C架構處理其日常行銷方式,促進4C的良性循環,的確有助於中小型貿易商的發展與生存。 / International trading business has been a long-term and the greatest support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aiwan – a country, which is short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addition to the vast investment of many renowned enterprises and distinguished trading companies, more than thousands of medium-scaled trading companies, the so-called “anonymous heroes”, have put a lot more strenuous efforts and hard works to uphold the economic prosperity. However, under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many of the companies, which confront harsh challenges and survival crisis, have become history.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we have to set aside our regret about this situation and figure out the reasons behind the phenomenon. By contrast, we could single out some other cases in which companies successfully struggle through the low tides and well contribute to the staff as well as the society due to the right policy of management. T company, with the history of 30 years, could have best represented the enduring process of how a trading company survives. According to Williamson (1975), factors of human nature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effect the generation of dealing costs and further influence the close of a deal. Based on this argument, Dr. Jyh-Shen Chiou brings up the theory of 4C – Overt Utility Cost, Information Searching Cost, Moral Hazard Cost and Hold-Up Cost, to further examine the notion of dealing costs, and he applies the concept of total cost to the analysis of elements that influence the formation of a deal. The theory of 4C offers a great perspective to current trading companies, for whom the key to the survival is not just being a broker, but to ponder through the interrelated connection between a deal and the management of customers’ total cost. By examining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medium–scaled trading companies and looking into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 company, this thesis uses Jyh-Shen Chiou’s 4C theory to analyze how T company copes with problems surrounding the ideas of 4C in each turning point. The study result might offer useful ideas to other trading companies for references and further argue that if the companies can well use the theory of 4C to deal with the promotion strategies and benefit the positive circle of 4C. This method is helpful to the development and endurance of medium-scaled trading companies.
8

杭辛齋易學研究

張耀龍, CHAN , YEW LO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 辛齋其人與其易學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我們幾乎不可能離開杭氏其人來理解他的易學;同時,除了「理解之同情」外,就沒有法子認識並契入其易學之根本精神與價值了。本論文在這一點上欲著重指出的是,杭辛齋先生乃不是為了易學而易學,而是為了人生而易學,甚至要指出,在這其中起關鍵作用的彷若是一種宗教式、信仰式的的強烈情感與使命感,而非易學內容上的針對種種枝節問題的「客觀的學理式的論究」,一切主題圍繞在「復興大易,綿緒聖學;弘道救世,安身立命」十六個字上,此乃是「杭氏易學」的大本大根之所在。 二、 「杭氏易學」的本質就是杭辛齋這麼樣一個極富使命感的易學家將其精神折射且寄托在「易學」之中的一種展現,抽去了這個最關鍵的本質因素,就不會有《杭氏易學七種》這一整個龐雜的體系;所以「杭氏易學」最根本的價值倒還不在其內容之種種,而在於貫徹其中的「精神」,而這於其後起著貫徹作用的精神、動機與豐沛的使命感,乃是偉大的,悲壯的,而辛齋其人是令人萬分欽佩的;正是在清末民初那樣一個大時代的激蕩之下,杭辛齋在晚年將他的一生全部的徬徨與憂患、追索與寄托、激情與忿慨乃至於一種宗教式的信仰,都投注貫徹到易學之中;面對過去與未來,舊學與新知,承先與啟後這樣一個傳統中國與世界文化大轉變與大合流的交界面上,在回顧與前瞻之間,奠定了他在易學史上影響一時的獨特的地位。 三、 「杭氏易學」屬於傳統圖書象數易學派中尤為典型的一例。杭氏甚為推崇,且時時申述其意的端木國湖及沈善登等人,也是象數易派發展到清代中、末期時的典型;杭辛齋在他們的基礎上再往前走的這樣一種傾向與實踐,可以說是圖書象數派發展到後來幾乎趨於極端的一種典型了。因此,進入「杭氏《易》學」的具體內容,就彷若進入一座無比繁複,「參伍錯綜」的圖書象數名物之迷宮。 四、 杭辛齋是把「易道」視為「聖道」,視為「信仰」的,將一股豐沛的使命感貫注其中,使《杭氏易學七種》充滿了講論、弘揚與闡發的熱忱、激情;就本人來說,他這種對「易道」的信仰般的激情與熱忱,無疑是可愛復可敬的;然而,也正在這樣一種信仰般的激情與熱忱之下,成就了他全部易學的這樣一個龐雜的內容。其中,讓本人所深切感受到「可愛者不可信」的,也正就是針對《杭氏易學七種》中的這樣一個龐雜的內容部分及其詮《易》傾向。杭辛齋既把「易道」視為一種宗教式的信仰,自然就會賦予它一種「至高無上,無所不包」的高度。 五、 正因為對「易道」懷著這樣一種宗教式的信仰,杭辛齋就必然前題性地、公理性地將易學 (相當於我們今天依歷史層累的眼光所區分的「經」、「傳」、「學」三大部份) 看作一個內外圓滿、融通自洽、無所不包的有機整體系統;因此,他對經傳文辭、卦爻象數等的所有詮釋,皆無不由這個無可懷疑的(在杭辛齋確是如此)、公理性的前題出發;而其詮釋的目的,主要就是(用盡一切方法)去滿足那樣一個無可懷疑的,公理性的前題,因為這正是作為一種宗教式的信仰的前題。順理成章地,杭氏既在傳統的認知下深信作《易》者為自遠古伏羲以迄於孔子的「歷代聖人」(以孔子為中心),其中綿緒、蘊藏且寄托了聖人們「歷代相傳的心法」,因此自然也就將這些歷代的聖人們,隨著《易經》一起神化了 六、 正是這樣一種在信仰式的激情下將《周易》與作《易》之聖人「神化」的大前題之下,自然就會把把中西歷代,自古迄今所增累下來的種種,當作是《周易》所固有,聖人所固知的了,因此我們會發現,杭辛齋在詮釋經傳文辭等各方面的的時候,幾乎可說是沒有任何界限或限制的:──「辭」與「辭」之間,「辭」與「象數」之間,「辭」與歷代「易例」(自伏犧劃卦的神話以迄於清代端木國瑚、沈善登乃至辛齋自創的心得,通通包括在裡面,跨時數千年)之間、「辭」與「各種古今中外龐雜的文化內容」之間…等,都可被「各隨所需」地取了來「相互參證」,這樣就把《周易》的外延無限的擴大,無論怎樣都可以「參伍錯綜」地說得很「圓滿」;在大多數情況下,還往往牽合幾乎想得到的方方面面,明顯地把許多《周易》中原本沒有的東西給強加上去,比附上去,再曲折地說成是《周易》本身所固有的,結果把雪球滾得愈來愈大,愈來愈繁複與龐雜;而這種作法,我們今天會覺得它實在是近於某種圖象游戲和文字游戲,且往往得出極為牽強乃至荒誕、令人不可究詰而不可置信的種種「想當然耳」的「推論」過程及其結論來。總之,杭辛齋的目標就是努力要達成上述那種信仰式的「圓滿」,也就是要滿足以上那個無可懷疑的,具有公理性的前題。 七、 杭氏易學的內容及其詮《易》方式的主要特徵就正如論文本文中所指出的,要求牽合幾乎任何跟易學有關(或其實根本無關)的所有可能的要素,來談論任何一個具體的易學問題;反過來,每一個具體的易學問題,往往又可以牽連到幾乎任何的易學要素或項目。這些要素或項目,包括兩漢易學的各種易例(卦氣消息、八宮飛伏、納甲納音、五行九宮、爻辰升降、半象兩象…等等)、宋代易學的各種新說創見(如河圖洛書、先後天方位、周子太極圖說…等等)以及漢宋而降,以迄元、明、清各代易學家們所新提出來的易例、易說、易論;還有古今中外,有始以來的各種名物制度、風俗典章、神話傳說等等,用以上所舉的種種共同雜揉起來來講論《易經》,又處處強調必須貫合舉凡氣、心、象、數、卦、爻、辭、徵、傳、傳文的音韻之陰陽… 等等,以觀易之象數,詮易之文辭,論易之微旨。總之,就是相信且要求一種諸項目之間「全方位」的綿密無間的「互通、互證、相發明」,以呈顯出「易道」作為「聖學」的那種「至高無上,無所不包」的宗教式的、信仰式的高度。總之,杭辛齋就是這樣「前題性地」把通過《周易》所體現的「易道」,視為「所有一切的中心」,從這個中心可以導出一切,解釋一切,而此「中心」與種種龐雜的內容,共成為一個內外圓滿、融通自洽、無所不包的有機整體系統,試圖體現「易道廣大,無所不包」的執著,且處處要展現其「兼包漢宋,囊括古今,橫通中外,融於一爐」的某種使命感,凡易學中所涉及到的幾乎一切條目,都是不可相分離而言之,企圖貫通「古今中外,世界所有」的「一切」來講論《易經》;舉凡涉及其中一個項目的詮釋或講解,則必須聯繫起其他所有與之相關的項目一起來加以「參證」它,才能為這個被詮釋的對象,找到最熨貼也最圓滿的定位及瞭解認識。 八、 「杭氏易學」的龐雜內容及詮《易》傾向是「可愛者不可信」的,正是基於本人對「杭氏易學」的理解而言。在本人看來,所謂「杭氏易學」中的大部份內容及其當時被推崇、被認可的所謂的易學「新論」或 種種具體的主張與詮釋方法 ── 經過這80幾年的歷程,無論從今日「地球村」時代的科學認知水平或這80幾年來,國內外世界性的、後出轉精的種種易學研究最新成果的比對,襯映之下,則我雖然作為辛齋易學的研究者,也得要發自內心深處,老老實實地說一句心平氣和的話 ─── 大半都已經被後來易學發展的新成果與新認識給超越了。且不說「杭氏易學」對《周易》的認知依舊局限於傳統的「人更三聖,世歷三古」、「孔子作《十翼》」、「經傳不分地將兩者視為一體」、「聖人則河圖洛書畫八卦」、「將漢代以迄於清末的大部份因時代需要創發而來的各樣易例,當作原《周易》所固有」等完全忽略「歷史發展性」這樣一種框限之下,其嚴重的更在於舉證及立論方面,往往有「實證性論據」與「推論嚴謹性」不足的缺憾,譬如「神話傳說與歷史真相雜揉不分混為一談,經不起起碼的究詰」、「因推論邏輯的飛躍而來的,無限制的發散性表面類比思想」、「西學中源」的迷思、「易道」外延的無限擴大,以及與此「無限擴大」相適應,相終始的,對《周易》象數及文辭的「過度的詮釋」等等,【以上這些都是本人在研讀與思索之過程中,經過重重的困頓、徬徨、迷惑與多重的反復曲折之後終於確定下來的由衷之想法與定論,不敢試圖為賢者諱, (雖本人自始自終乃深自欽佩,杭辛齋真是中國近現代的一位非常之志士,偉大的豪傑也!) 或為之曲為迴護乃致於作無謂的溢美之言,以免於「自欺欺人」也。】平心而論,應該都不再能贏得我們大部份人的相信或贊同了。 九、 廖名春先生等人從對後世「科學易派」的影響,來看待「杭氏易學」,認為它正是「傳統象數學向科學易過渡的橋樑」,歸之為「新象數派」,與尚秉和、黃元炳二先生所歸屬的「傳統象數派」相區別開來,個人認為這種論述跟劃分是很有啟發性的;然而「杭氏易學」既作為「傳統象數學向科學易過渡的橋樑」,這「過渡的橋樑」之本質究竟是甚麼呢?本人在此論文中嘗試提出「廣義的廣象」這一概念,來回答這個問題。這所謂「廣義的廣象」的來源及其涵意,就正如本論文第四章第一節的〈「廣象」論〉中所提到的,是本人通過相對比較於杭辛齋在《易楔》卷三的「卦象」這一部份,其中針對〈說卦傳〉篇後部份中的一百多個八卦之象所作的命名與歸類,即把〈說卦傳〉中這一百多個八卦之象歸之於「廣象」一詞;本人以「狹義的廣象」來稱呼、標示以上這種原初意義(如《易楔》中所定義的「廣象」,主要針對固有的傳統文化內容)上的廣象,而以「廣義的廣象」來稱呼、標示那種於內容上越出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而以「西學」之種種文化內容為對象的「廣象」;並指出這兩者除了有廣狹之分外,都不過是「廣象」的體現而已,並沒有本質上或實質上的不同。因此,本論文在這個問題上提出的主要觀點就是要指出,「杭氏易學」中所涉及的種種「西學」之內容,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就以其與種種「易象」互為「參證」,相互「發明」,以突顯「易道廣大,無所不包」這一點而言,這些「西學」內容亦無非是另一種形式的「廣象」而已,是原來「廣象」意義的一種推廣,還不足以說得上是後來一般所稱謂的「科學易」也!所以本論文的立場在於給出 ──「杭氏易學」之被看作是「傳統象數學向科學易過渡的橋樑」,而這「過渡的橋樑」之本質」,就是將「西學」中的種種文化內容(尤以「西方自然科學」中的具體之名詞、學科、原理、觀念等最為凸顯),作為《周易》的一種「廣義的廣象」;而這種「廣義的廣象」是因為杭辛齋及其易學著作對當時及後來者的影響較大,所以才會成為後世「科學易的橋樑」,而《杭氏易學七種》中這種「廣義的廣象」,還不足以稱為「科學易」也。
9

易經之善思想研究

李善慶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10

亞太地區無紙化貿易最佳典範 / Best practices for paperless trading in Asia Pacific region

史蘭亭, Say, Alici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亞太地區無紙化貿易最佳典範 / Globalization boosts the leap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o its full scale as the market and production site of any products are extended far beyond the country boundary, depending on the optimization of cost and efficiency. However, the paper-intensive procedure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can severely slow down the whole process and as a result, hinders the efficienc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mplementation of paperless trading can increase trade efficiency. It can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and improve the services of both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Basically all participants of trade can be benefited from the realization of paperless trading. Asia Pacific is the world's major trading area, the trade volume of 21 APEC member economies accounts for about half of world trade volume, economic aggregate accounting for about 67% of the total world economy. This study aims to identify the best practices in paperless trading among economies in Asia Pacific region, and the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CSFs) for cross-border paperless trading, from perspectives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private business processes. By learning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dures of the best practices identified as well as examining the CSFs and evaluating the project’s conditions against the CSFs prior to the actual implementation of a paperless trading project, it is hoped that the increase of success rate of future paperless trading projects would be achieved and hence foster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paperless trading projects.

Page generated in 0.016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