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論余華小說中的「毛魘」記憶

大陸新時期作家中,余華小說不論在敘事手法或語言風格都獨樹一幟,其作品透過翻譯,在國際間並取得相當的關注與肯定,但在台灣研究界卻相對冷清,本文於是以「毛魘記憶」為余華小說研究核心,所謂「毛魘」,在本文意指「毛權夢魘」。所謂「毛權」,在本文限定為「毛澤東於1949年建政至1976年逝世止,其間推動的政治措施與背後的意識形態」;而名之為「夢魘」,則含括「後毛澤東時代」(毛逝世迄今)中國人民受「毛權遺產」影響的趨避狀態,特別是那揮之不去、如「魘」隨行的心靈特徵,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形成錢理群所言今日「毛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現象,潛移默化著國民性格。
本文除了試圖以「毛魘記憶」連結余華前後期貌似迥異的小說書寫風格,呈現余華筆下個人獨特的「毛魘」書寫,藉此歸納毛權對中國人民的精神戕害,從而造成國民性格的重塑和價值意識的轉變;再者,更進一步將余華置於五四以來新文學發展的脈絡中,觀察其承先啟後的獨特位置,尤其是與魯迅的遙相轉承。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8912006
Creators鄭茹方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