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信息傳遞與帝國統治:唐代朝集使研究 / The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and Imperial Governance: A Study on Chao ji shi of Tang Daynasty

隋唐時代的朝集使,是在秦漢上計的脈絡下發展而來。上計制度起初帶有「述職」的意味,地方將諸項統計資料上報官方,接受考核,官方藉此檢驗官員一年來的工作表現。隋文帝結束魏晉以來中國分裂的局面,建立一統政權。隋文帝改革上計,創建了朝集制度。朝集使由地方長官充使入京,展現中央對於地方的直接支配,也反映中央對地方的重視,帝國境內的每一吋土地都納入朝廷的統治之下。上計吏的工作也一分為二,戶籍與計帳由計帳使在年初攜帶入京,朝集使帶著考課與其他資料於年底入京,參加元會。唐代朝集使攜帶的簿冊,有考課、刑獄、捉錢品子名、官畜私馬與官船帳,以及僧尼身死還俗帳等,當中牽涉到官僚考績、司法運行、財政收入、運輸體系和特殊身份者優待事項,無一不是國家統治大項。朝廷透過朝集使的簿冊,掌握天下概況。朝集使提供的信息,除了有形簿冊之外,他對地方風俗的瞭解、對國家政策的看法,亦為朝廷採用。朝集使多由都督、刺史所任,兼具地方官的身份,朝集使群聚的場合,可作為天下的代表,唐代帝王在新君登基之時,召集朝集使,有展現皇權之效;武則天掌權時屢次利用朝集使,亦是仿此。
朝集使承襲了上計制度中,帶著貢士與貢物進京的傳統,展現國家對地方的統治力與統治範圍。唐代元會雖已不具更新君臣關係的功能,但在參與者的位次上,京官、朝集使、外藩的排序,為中國的天下觀的實際表現。唐代的諸多使職當中,唯有朝集使會參與多項國家禮儀,顯示其特殊性。朝集使參與的國家祭祀,絕大多數都是皇帝曾親祭過的、與皇權密切相關的儀式。唐代朝集使受到安史之亂的影響,暫停了二十五年,到德宗朝曾短暫恢復,但丕變的局勢,已不適合朝集使的運作。採訪使轉為觀察使,統領地方大權,刺史不再是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連接點,考課權、送貢士入京也由觀察使負責。中晚唐信息傳遞的管道,由新起的進奏院來溝通上下。進奏院是在肅、代二帝因時興起的機構,最初是為藩鎮服務。進奏院與朝集使曾一度並存,但二者沒有繼承關係,朝集使的業務也沒有被進奏院接手。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61530031
Creators于曉雯, Yu, Hsiao Wen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