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從民國九十年起正式邁入高失業率的時代,媒體便是一般民眾用以感知失業現況最重要的管道。然而,失業新聞雖然是一種重要的經濟新聞,長期以來卻為傳播學術者所忽略。另一方面,檢視過去的相關研究會發現,國內外失業新聞研究都僅針對一般性媒體,財經專業性媒體的失業研究則付之闕如。因此本研究以《經濟日報》與《工商時報》為研究對象,探討財經專業報紙對於失業議題的框架分析,不但能探究失業新聞是否具備經濟新聞之特質,也可從不同面向來建構失業新聞。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以「內容分析法」進行新聞樣本的量化歸納;再進一步以實證取徑的「框架分析」,探討失業新聞之新聞議題、新聞表現與框架功能。研究樣本選取自《經濟日報》與《工商時報》民國八十九年七月至九十年十月的失業新聞,共計十六個月、512則失業新聞。本研究之重要發現可歸納為以下六點:
一、財經報紙之失業呈現:
新聞主題方面,以失業現象和失業成因的報導量最多,失業影響與失業解決次之。失業的現象、因果、解決等主題會交相出現在同一則新聞中,其他新聞主題則多是單一主題之新聞,由政府主導訊息發布的「政策公告與法規說明」依然是其中最常出現者。
二、財經報紙的失業新聞如何引用消息來源:
失業新聞最常使用政府消息來源,以及偏好使用學者專家來提供事件的解釋與說明,印證了國外經濟新聞引用消息來源之特色,亦即消息來源受重視的程度,確實與其所掌握的權力大小有關。
三、財經報紙的失業新聞具有下列文本特性:
(1)失業率為主要經濟指標;(2)失業現象著重「改變」;(3)內部導向的失業成因;
(4)失業影響偏重社會層面;以及(5)失業解決與失業成因相對應。
四、財經報紙失業新聞框架之特色為:
(1)財經專業報紙強調失業的經濟框架;(2)失業新聞以主題框架為主;(3)框架功能反映出報紙的守望監督角色。
五、財經報紙之失業新聞偏向:
本研究發現,過半數的新聞對失業議題抱持負面的立場。而在失業衝突的情境
中,危及勞工工作權的原因有可能是來自產業或政府,但報紙對於產業的態度比對待政府有利;另一方面在涉及產業與政府的新聞中,報紙亦是偏向產業。
六、《經濟日報》與《工商時報》失業新聞報導之比較:
經研究發現,兩報在刊登時間、新聞篇幅、新聞版面、消息來源引用,以及造成失業的衝突構面這五個項目上具有顯著之差異。
Identifer | 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14510192 |
Creators | 吳碧娥 |
Publisher | 國立政治大學 |
Source Sets |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
Language | 中文 |
Detected Language | Unknown |
Type | text |
Rights | 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
Page generated in 0.00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