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模組化理論與實務之研究-以資訊電子業B公司為例

面對越來越不確定性的環境下及大量客製化(Mass-Customization)的時代來臨,且要符合顧客對成本(C)的降低、品質(Q)的要求,速度或交期(D)的縮短、較高的彈性(F)、更好的服務是業界所必須發展的趨勢,亦是產業必須面對的事項。
研究者在資訊科技產業歷練近二十年,在此瞬息萬變的產業中深深體悟到「成本、品質、速度/交期、彈性」對產業競爭之重要性,亦是企業面對將來挑戰不可或缺之要項。根據個人工作領域及參閱許多模組化之相關文獻之後,深深以為只有模組化管理才能同時達到上述相關要項之需求。
特地以B公司個案為例針對模組化理論及相關實際應用加以討論,試著從產品規劃、研發、製造等各階段之模組化實務應用上著手,期望得到一些研究發現,更期盼能得到一些心得,以供產業界參考並為學術上貢獻一些心力。進而以此研究結果,作為本公司未來在規劃新產品計劃及模組化管理之參考依據,此為本論文最主要之研究動機。
本研究主要是在探討B公司於產品規劃、研發到上市之間的價值活動,透過以模組理論與實務運用為研究主題加以探索。藉著個案深入分析、求證模組化對企業競爭能力之提昇,及滿足顧客需求之相關性。
研究結果發現,模組化是一種創新策略,是達成大量客製化的有效推手,其能將一些標準的單元,整合不同功能的模組,快速有效的組合成新的功能,所以是企業彈性化的最佳途徑,亦是達到企業兼顧「大量生產」之好處及符合「客製需求」之「大量客製化」產品的基礎。模組化之管理確實能提昇企業的整體競爭力;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產品又能兼具低成本、高品質、短交期,也較能有彈性化策略來應付市場的不確定因素。
模組化之理論驗證到實務上的運用是行得通的。模組化是使得企業將已有的知識和智慧先單元化,使其趨近於標準化,並有系統的整理成各常用之模組;重複性的使用常用之單元,使得既有的知識不斷的使用,也算是一種知識管理(KM)。
模組化推動之限制
—模組化的推動具有規模考慮;不是任何事務均要模組化,規模太小或延續性不足的事物,推行下來將不符規模經濟。
—規模化之適切性,規模化程度到底怎麼才算恰當?單元化要細到多小才算對?個人以為當視其效率及資源運用之能耐而定,也沒有絕對性。
—規模化之推動,須考慮長期進行,短期是不適合的;剛開始的成本會高於非模組化的安排,但長期整體下來成本會降低。
「預測不是一種值得做的活動」管理大師杜拉克早有提醒。面對充滿不確定的環境,只有具備彈性的企業可拋開預測,擁抱不確定性,更可以從中勝出。又因模組化的推動正是開創企業彈性的基礎。因此模組化實務運用之相關研究顯得重要,值得學界繼續從事相關研究,以期貢獻於實務界。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0932522
Creators江明洲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