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俄國知識份子的崛起與沒落 /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Russian Intelligentsia

論文分五章,第壹章介紹論文研究途徑—新歷史主義。第貳章說明俄國知識份子的定義與特質,更介紹了俄國知識份子誕生的背景。彼得大帝的西化政策為俄國第一次與西方文明之衝突,其改革不僅為俄國帶來進步的正面影響,亦為百年後俄國知識份子分為兩派(斯拉夫派與西歐派)之肇因。彼得以外,凱薩琳大帝崇尚啟蒙思想,將自由開明之風氣引進俄國,卻因見法國革命而心生畏縮,旋即全面箝制國內思想,造成知識份子反彈。1825年知識份子起義要求改革,起義之敗導致沙皇高壓統治人民,卻意外使知識份子奮起討論救國之道,遂出現三代知識份子。
第參章討論三代知識份子思想之演變與代表人物。十九世紀俄國知識份子先接觸法國啟蒙思想,後又領受德國浪漫主義,以及多位德國哲人如康德、黑格爾等人之影響,此流變可由三代知識份子身上窺見端倪。知識份子發展到後來,出現激進的民粹主義份子,此一力量對推翻帝俄,建立蘇聯政權貢獻不小。
二十世紀初期,由於革命、內戰、世界大戰等因素,俄國知識份子不僅分為國內派與僑民派,各自亦有獨立的文化發展。此為第肆章討論重點。留在俄國境內的知識份子歷經白銀時代的璀璨、蘇聯文藝政策的限制,以及三○年代的大整肅,文化發展欲趨呆板僵化,直至戈巴契夫改革始恢復生氣。僑民知識份子一流亡時間不同又分三代,在蘇聯文化因迫害而沉寂時,僑民不僅負起保存傳統之責,亦各自在國外大放異彩。布寧(И. А. Бунин, 1870-1953)、夏卡爾(М. З. Шагал, 1887-1985)、茨薇塔耶娃(М. И. Цветаева, 1892-1941)、納博科夫(В. В. Набоков, 1899-1977)、索忍尼辛(А. И. Солженицин, 1918-2008)、布洛德斯基(И. А. Бродский, 1940-1996)等,皆為代表人物。
第伍章為結論。俄國知識份子在彼得大帝與凱薩琳大帝的西化努力下,正式崛起於十九世紀。然二十世紀因政治影響,其擁有的社會力量與地位漸趨沒落。解體後,此一力量雖力圖復甦,但短時間難恢復以往影響力。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3554005
Creators凃苑容, Tu, Yuan Rung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