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永續性衡量工具之探討-以台北市為例

永續發展為一個多樣性的概念,包括生態、經濟、社會、政治、科技等不同領域,皆對永續發展有不同角度的切入與解讀;在各國均以永續發展做為環境管理與資源規劃的主要內涵時,如何轉換永續發展概念為實際衡量與操作指標,以作為邁向永續之政策基礎,永續性衡量工具之重要性不言可喻;而利用許多不同的方法來衡量永續發展,每一種衡量方法則提供了不同的訊息給有志於改善經濟體永續性的決策者。展望二十一世紀,台灣都市人口佔總人口比率將高達87%,都市化現象將更明顯,國民對生活環境品質水準之要求亦將隨之提昇;而台北市為台灣的首善之都,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9,714人,近年來人口成長趨勢雖然趨於緩和,但是高密度的人口聚集已為台北市帶來基礎建設及環境品質的負面影響。如何運用永續性衡量工具衡量人類生活的重心-都市,建立監測機制與研擬引導都市發展之策略,儼然成為一刻不容緩的課題。
基於資料取得與相關研究的經驗,本研究提出四個衡量台北市永續性的分析工具,所選擇的方法包括綜合面向指標的「永續性指標」(sustainability indicator)、環境向度的「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分析與「環境空間」(enviromental space)指標,以及生態經濟面向的「生態效率」(eco-efficiency),多面向地衡量台北市的永續性趨勢,以提供都市永續發展的決策預警、決策檢討與決策引導之功能。
本研究內容主要分成四個部份:第一部份介紹永續發展概念之意涵與都市永續性之操作性定義及要件;第二部份描述本文所使用的四個工具之方法論,先從文獻回顧中歸納出四個衡量工具的理論基礎,繼而尋求適合本研究領域的架構與指標內涵;第三部份則依所建立的理論基礎與架構,進行台北市的永續性衡量之實證分析;最後以台北市的實證分析結果,對所選擇的永續性衡量工具進行綜合分析討論,探討其在永續性衡量上的適用性與限制條件。
研究分析結果顯示,在永續性指標方面,台北市在生活舒適、交通便捷與教育文化方面有些許的改善,而社會安全一項則惡化;生態足跡分析結果,台北市生態足跡有逐年擴大的趨勢,所產生的生態赤字也相對增加,意謂著台北市利用消費密集的特性,挪用了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生態生產力土地面積逐年擴增;環境空間的分析,則顯示了台北市在能源環境空間與陸域資源環境空間屬於不永續的情況,而為達永續發展目的所必須進行「減量配額」則明顯高於台灣與歐洲;生態效率觀念則提供了台北市在都市政策制定的基準,以及衡量永續經濟發展的新思維。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A2002002152
Creators周加宗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