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靈測驗」是一個訴諸外部行為來檢驗「機器能否思考」的一個測驗方法。這個方法由A. M. Turing於1950年提出,並在此後的五十餘年在科學界與哲學界引發無數的爭論。本文並不試圖解決「機器能否思考」的問題,而將著眼於「圖靈測驗作為機器思考標準」一事的適切性;從哲學的面向出發,旁及一些相關的科學成果來進行文獻探討。
就像任何一種哲學嘗試一樣,圖靈測驗是歷史環境的產物。當我們對眾說紛云的主觀意見失去了信心,就希望能夠找到一個客觀的標準。而在此同時,事實上我們對於所要檢測的對象:「思考」的瞭解還不夠豐富,且我們也不知道所謂「機器」的極限在哪裡,因此,即使圖靈測驗以名為「測驗」的形式產生,卻是動態地作為一個標準,並且面臨著許多的質疑。
本文將主要的問題分為五點,並加以回應:
1. 關於圖靈測驗的形式:圖靈測驗以模仿遊戲為內容,但在模仿遊戲中獲得勝利這件事,本身的確有其詮釋上的侷限,但是第一,這不能否定模仿遊戲的確提供了某種程度的客觀性,第二,藉由模仿遊戲的持續進行,我們也能知道模仿遊戲有哪些不足之處,相關內容與規則的修訂是可能的。
2. 關於測驗的難度:「機器有無可能通過圖靈測驗?」這點將就技術面與原則面來討論。技術上,目前的確存在著一些模擬人類智慧的瓶頸,然而就哲學的討論來說,目前技術的不可能並不代表未來技術的不可能。原則上,許多人批評圖靈機器所進行的運作無論多麼複雜,都不會與自然界中被稱為「思考」的行為等同;然而,若要證明機器思考與人類思考的確不同,我們就會需要一套能夠作出區分的客觀測驗方式,而那就是圖靈測驗所嘗試去做的。
3. 關於測驗的目的:「通過圖靈測驗代表了什麼?」許多人認為圖靈測驗作為一個機器思考的操作定義,忽略了一些思考的本質,這使得即使機器通過圖靈測驗也不代表它能夠思考。我認為這種說法似乎預設了思考有一個固定的定義,但實際上我們將許多彼此之間沒有明顯關係的行為都稱為思考,而且隨著風俗、環境的改變,原本被當作是思考行為的或許不必再以「思考」來說明,而與思考行為無關的或許在未來會被當作有關,因此所謂「思考的本質」不見得有固定的內容;而我們用內容與規則不斷修正的測驗設計來掌握該內容,可能反而是更適當的。
4. 關於測驗主題:「我們能夠單純以行為來檢測心靈狀態嗎?」圖靈測驗欲透過語言行為的測驗來取代「機器能否思考」,此行為進路受到不少的批評。然而,圖靈測驗並不是分析的行為主義,它並不要求行為與心靈概念有形上學的等同;它只是方法論的行為主義,不必反對心靈內容的真實存在,僅將「通過圖靈測驗」作為一個可錯的認定方法。
5. 關於測驗的價值:當我們對「何謂思考」還未有深刻瞭解時,就樹立一個思考的標準來談通不通過,是否對於未來的發展有所妨礙?我同意一些批評者所說:就像許多高科技的發展過程一樣,在思考本質的研究尚未成熟之前,與其追求表面上的擬似,不如將精力與經費投注於相關的基礎科學。然而,就議題本身而言,圖靈測驗可以和上述基礎科學的研究相容,它也不會妨礙我們去尋找一個比圖靈測驗更適當的思考檢測機制。如果有一天,科學家真能做出像人一樣思考的機器,我們依然會在某程度上要求此機器通過圖靈測驗,來證明科學家沒有說謊。
Identifer | 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11540061 |
Creators | 李俊儒 |
Publisher | 國立政治大學 |
Source Sets |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
Language | 中文 |
Detected Language | Unknown |
Type | text |
Rights | 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
Page generated in 0.001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