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澎湖群島閩方言音韻的類型與分布

本文以澎湖群島閩方言音韻的類型與分布為論題,方法層面則是採取方言地理學的基本思路。以內容言之,這是一部以澎湖群島閩方言與區域文化史為主軸的論文,所關懷的課題即是順著這個問題意識而開展。
關於澎湖群島閩方言音韻類型與地理分布的課題主要有三:
第一,聲母結構的類型與地理分布:
初步分析閩方言聲母內陸→鄰海→島嶼區域推移過程,以發聲類型而言,呈顯出喉音成份轉趨為重的語音現象。整體而言,喉擦音帶動唇音、舌音和牙音的「後位移動」(backward movement),以區域徵性言之,可謂為「後位優勢」。一方面可證之於閩語內陸、鄰海區域的文獻語料與方言材料,另一方面可以解釋閩方言聲母白讀類型,不同音類來源而共同趨向於喉擦音的因素。澎湖群島島民所體認的母語音腔為重的聽覺感知,其關鍵很可能即在於音節結構的向後延展所致。
第二,韻母結構viŋ、vŋ、ṽ的類型與地理分布:
初步觀察閩方言內部區域「v(i)ŋ」韻母結構類型,閩方言內陸與鄰海北部區域,因採取舌位「高化」策略,從而削減-ŋ尾向後的動力,使得兩個區域未有鼻化的音節單位產生。至於閩方言島嶼區域唯一不進行鼻化規則的海南島,其主要因素是受到ʔvʔ音節結構雙重塞化的類推影響,轉而採取折衷的「低化」策略,阻礙了共振的張力,因而成為「vŋ」的韻母結構。閩方言鄰海南部以及島嶼區域,在舌根音和喉部擦音雙重「後化」的條件下,帶動整個共鳴腔濁化,鼻化韻、鼻音音節和聲化韻的起因很可能導源於此。以「ṽ」(ṽʔ)的韻母結構類型而言,澎湖群島受到閩方言鄰海南部區域的影響相較其他區域為深,此與明清時期漳泉二府海賊、移民來往返復,削弱其他影響源的作用力有著直接的關係。
第三,韻母結構˗io的類型與地理分布:
澎湖群島˗io韻母結構類型,其來源有別於閩方言鄰海北部、南部區域的文獻與方言調查結果,呈顯出與閩方言內陸區域(石陂)相同的中古條件,間接證實閩方言內陸→鄰海→島嶼區域的「鏈移動線」,非聲母層面的單純發展。
整體而言,「移民與方言形成」的課題,似乎應該以「語言現象與文獻語料相互接軌」(correlation between language phenomenon and documentary materials)作為論述前提。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21515041
Creators呂昭明, Lu,Chao Ming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