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王安石詩歌及其詩學研究: 唐宋詩歌演變抉微= A new discussion on the poetic evolution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 study of Wang Anshi's poetry and poetics

王安石(1021-1086)是北宋重要的詩人。前人對於王安石詩歌的研究很多,但對王安石詩歌的體式特點、唐詩觀及其在唐宋詩轉型過程中的作用則關注不足。因此,本文以王安石的詩歌及其詩學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和切入點,嘗試從文體學及詩學的微觀角度對唐宋詩轉型的問題作進一步的研究。 本文在以下五個方面有所創獲。首先從王安石的五言古詩入手,結合宋初的詠懷詩、山水詩等題材的創作背景,探討其與古風的關係。本文指出王安石的五古在內容上以漢魏晉宋的比興寄託作為根本,對五古和樂府詩多有繼承和創新,而在表現手法上又吸取了各家各路的特點,這是王安石對宋詩發展的主要貢獻。 其次,從文體的角度對王安石的樂府、歌行和七言古詩(包括雜言)進行考察,發現其以具體的創作實踐,自覺地辨析了三體之間異中有同的複雜關係,是北宋第一個嘗試解決樂府、歌行和七言古詩三體分野的詩人。 第三,從王安石的律詩入手,勾勒出北宋初年至神宗元豐年間律詩發展的軌跡。王安石的五律在繼承晚唐體的同時,又刻意迴避了其在內容和藝術上的種種缺陷;其七律在融合白體和晚唐體之餘,又融入了詠懷的傳統和諷諭的精神,在確立宋代律詩基本風格所起的作用上來說,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第四,發掘了王安石絶句在宋詩發展過程中的詩學意義,並進一步探討了王安石五絶開拓近體的特性和七絶「情深文明,調逸旨遠」的博取眾家的文學史意義。 第五,王安石《唐百家詩選》的選錄標準一直是詩學史上頗具爭議的問題。本文先客觀分析《唐百家詩選》的編撰目的;然後從北宋初年的大背景入手,比較了《文苑英華》和《唐文粹》的選錄標準,解釋其不選著名詩人的原因;接著從文本出發,實事求是地詳細分析了《唐百家詩選》的詩作,指出其體現了王安石獨到的唐詩史觀和偏愛漢魏古意、盛唐氣象和樂府風味的審美標準。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hkbu.edu.hk/oai:repository.hkbu.edu.hk:etd_oa-1257
Date11 January 2016
Creators唐梓彬,
PublisherHKB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Source Sets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LanguageChinese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Formatapplication/pdf
SourceOpen Access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ightsThe author retains all rights to this work. The author has signed an agreement granting HKBU a non-exclusive license to archive and distribute their thesis.

Page generated in 0.002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