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臺灣生育政策之研究-以雙北市家庭為例 / The birth policy in Taiwan: a study based on families in the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

有鑑於台灣生育率逐年降低,民國92年臺灣婦女總生育率僅1.23,正式邁向「超低生育率」(lowest-low)地區,為因應少子化危機,中央政府自民國93年著手研擬人口政策白皮書,而各縣市政府為催生獎勵,亦陸續於民國90年代之前開辦生育補助或津貼等獎勵金方案,其中嘉義縣及苗栗縣開辦最早(民國87年)、新竹市次之(民國88年)。因現行第3胎新生兒人數已不到新生兒總數一成,政府若繼續推行舊有的第3胎鼓勵生育政策,實已無太大具體效益。本研究希望了解台灣家庭生育率偏低情況,建議將鼓勵生育政策的胎次別下修至第2胎或以下,假定生育一胎子女是多數父母會做的事,在公共財政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政府可針對第2胎及以上胎次進行獎勵,以較低的成本及較有效率的途徑,達到提升生育率的目的。
因此,本研究將以第一胎家庭為研究目標,試圖了解影響繼續生育第2胎意願之相關因素,並採用民國99年行政院主計總處「婦女婚育與就業狀況調查」為資料來源,研究對象為雙北市(台北市及新北市)家庭生育1子或1女的一胎家庭,有效樣本數368人。民國99年適逢五都升格之直轄市市長暨市議員選舉,五都直轄市政府(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陸續於民國99年至101年推出各式生育補助政策,其中政策最完整並備有配套方案者,屬台北市於民國99年5月7日推出之「助妳好孕」專案最為完善。本研究將以行政院主計處「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輔以台北市及新北市政府等生育補助政策,就台灣現行鼓勵生育政策進行討論與建議。
研究結果發現,育齡婦女的理想子女數仍呈現以2個小孩恰恰好為趨勢,第1胎家庭之已婚有偶婦女並非不想生育,而是晚婚及年齡推遲等因素影響第2胎生育意願,其理想子女數與實際生育數存有落差,至於教育程度、妻子就業與否、家庭月收入及丈夫月收入等變數則與生育意願無顯著相關性;另外初婚年齡、第1胎子女性別經卡方檢定結果亦與生育意願無顯著相關性。若以政策面來說,台北市與新北市自民國100年每胎2萬元生育獎勵金發放起,新生兒人口數開始大幅攀升,台北市成長率34.56%,新北市24.84%,與全台出生總人口數增加19.14%相比,雙北市的出生率有偏高情況,其中台北市增幅較新北市偏高之原因,經推測可能與台北市政府助妳好孕政策中「每位兒童每月可領2,500元育兒津貼,領至5歲」方案有關,可能促使新生兒父母較有意願將戶口遷入台北市。
因婚育年齡逐年遞延,台灣婦女總生育率偏低將造成人力短缺、生產力下降、人口老化等負面影響,因此研究者希望政府可推動較積極的鼓勵生育政策,讓台灣生育率儘快提升至人口替代水準之上,建議政策包括適度提供人工生殖補助及配套方案、規劃不同胎次別的獎勵政策、同等重視育嬰留職停薪政策與托育政策。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7921075
Creators曾怡華, Tseng, Yi Hua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