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 文 摘 要
由於人口老化、生育率下降已成全球趨勢,對醫療器材之需求日趨增加,但醫療器材產業不同於一般消費性產品產業,因為牽涉到人民的生命福祉,各國政府對醫療器材均訂有各種規範標準,舉凡產品之生產、規格、用途、操作說明、標示、廣告、銷售等等均在管制之列。但因歐美各國及台灣,法規標準的寛嚴並不一致,因此產業的發展亦不相同,本論文即以電療產業為例,探討不同的法規限制,如何影響產業結構,而企業又會採取何種最適之競爭策略,以建立企業的競爭優勢。
經過本研究之分析後發現,法規若對產品的使用與銷售,設立嚴格的限制,則企業會以整合上下游供應鏈、創造經濟規模、降低營運成本為企業經營策略,所採取的方式為透過不斷的購併,擴大巿場占有率,以設立進入障礙,形成企業的競爭優勢。若法規對產品之限制相對不嚴格的情況下,企業則會創新產品,採取產品差異化與區隔化的競爭策略。
相較於國外,我國的電療產品,由於法規對可使用的範圍管制更為嚴格,加上健保的不給付,使產品在國內銷售層層受限,而缺少國內的銷售經驗,無法了解使用者的實際需求,創新能力因而無法提昇,影響所及,台灣電療業者,在外銷巿場亦淪為低價競爭。本研究以波特的國家競爭鑽石模型分析了台灣電療產業發展的有利及不利條件,亦對台灣電療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提出建議。
Identifer | 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89932003 |
Creators | 林金蓮 |
Publisher | 國立政治大學 |
Source Sets |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
Language | 中文 |
Detected Language | Unknown |
Type | text |
Rights | 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
Page generated in 0.003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