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名人罹患憂鬱症,甚至因憂鬱症自殺導致死亡的消息不斷見報,使得媒體對於憂鬱症的報導大幅度增加,也引起了大眾對此類精神疾病的高度重視,但每篇新聞再現的憂鬱症樣貌似乎並不一致。故本研究欲探討在憂鬱症漸受媒體與輿論重視的大環境裡,媒體如何形塑「憂鬱症」此特定精神疾病?對於憂鬱症論述的消息來源引用為何?不一樣的消息來源呈現了什麼樣的報導輪廓?報導語氣偏向正面溫馨還是負面?呈現憂鬱症的醫學真實與社會真實的情形為何?而在不同新聞主角身分是否會導致報導方式及面貌呈現差異?
本研究嘗試以2003年5月1日《蘋果日報》發刊為起點,至2006年12月31日止,四年內《蘋果日報》與《中國時報》的憂鬱症新聞為樣本,共取1,371則新聞,用內容分析法檢視兩報憂鬱症新聞如何呈現憂鬱症,並觀察此類新聞報導有何特性。
研究結果發現,憂鬱症新聞的版面分佈會因報別、主角身份呈現差異。《蘋果日報》憂鬱症新聞較常出現在頭版、影視娛樂版、生活消費版、論壇版,且其名人新聞亦較《中國時報》多;而《中國時報》憂鬱症新聞則較常出現在健康醫療版與地方版。在新聞性質方面,《蘋果日報》評論類新聞較《中國時報》多,但卻不因主角身份而有異。
憂鬱症新聞主要議題裡,兩報各議題排名順序雖小有差異,達統計顯著,但皆以「非以憂鬱症為主軸的議題」新聞為最多,而名人新聞有較非名人高許多的比例,新聞內文出現和憂鬱症無關聯的議題。
消息來源方面,《蘋果日報》引用憂鬱症患者本身與親友話語的比例比《中國時報》高許多,《中國時報》則仍注重「專業人士」話語的援引;名人新聞超過一半以上引用患病者話語,然而非名人新聞卻是患者與專業人士話語並重。
在生物醫學模式呈現方面,《中國時報》提供較多關於「醫師診斷」、「就醫後之果」、「非醫學治療後之果」、與「預防」的資訊;尤其是名人新聞出現「醫師診斷」與「就醫後之果」兩項目的比例,較非名人新聞低。其餘生物醫學模式呈現和憂鬱症社會真實各面向所造成的報別和主角身份差異則不大。
Identifer | 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4451010 |
Creators | 吳孟津, Wu, Meng Chin |
Publisher | 國立政治大學 |
Source Sets |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
Language | 中文 |
Detected Language | Unknown |
Type | text |
Rights | 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
Page generated in 0.002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