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中港CEPA的影響分析 / The Impact Analysis of China-Hong Kong CEPA

九七香港回歸之後,中共積極要將香港作為「一國兩制」的具體實踐,主觀上期望達到「垂範臺灣」的目的,在中共而言「兩制」可在主導之下做最大程度的放寬或優惠,但「一國」絲毫不會讓步,這也是臺灣內部對中共任何舉措,都有疑慮的主因。而中共既然希望香港實行的「一國兩制」能形成對臺工作的模式,因此,必須確保香港回歸後的政經穩定,尤其是經濟上的持續繁榮,故在香港面臨一連串的經濟不景氣,在2003年6月間與香港進行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磋商過程,給予香港更優於WTO規範之下的優惠措施,2004年1月正式實施後,基本上對香港的經濟發展確有實際成效。
由於兩岸之間無論就地理位置、政治關係、歷史背景等,均不同於中共與香港之關係,而兩岸民間往來與經貿交流的互動頻繁,逐漸降低政治上的緊張、對立,臺灣在經貿上對大陸依存度的升高,大陸已成為臺灣經濟前景能否持續成長必須考量的主要市場,建立制度化的兩岸經濟合作機制,應可活絡臺灣經濟發展。臺灣在2002年1月加入WTO後,原本認為可以開展國際經貿空間,可是WTO多邊談判延宕,導致區域主義的興起,各國紛紛投入區域經濟整合,相互簽訂相關的區域FTA(自由貿易協定),尤其中共與東協形成的「東協加一」,將與2010年1月正式上路,未來日本、韓國再加入而成為「東協加三」,臺灣均因中國的因素被排除在外,導致經濟上可能出現邊緣化或孤立化的危機。因此,兩岸建立制度性的經濟合作機制,先與中共簽訂對臺灣有利的優惠協定,進而走向國際,當是可行的思考方向。
既然臺灣內部反對比照中港CEPA模式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所以名稱從CECA改為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政府的考量,任何只要達到兩岸經貿正常化,擴大兩岸市場接軌,對臺灣經濟必然是一種「機會」,倘若涉及到政治上的主權爭議或國家認同的疑慮,則對臺灣就是一種「威脅」,此就SWOT策略分析,在CEPA具「中國特色」的「一國兩制」經濟合作模式,會陷入「以大吃小」、「貶抑臺灣主權」、「將臺灣地方化、香港化」的危機,而ECFA對臺灣的總體經濟、產業發展將「利大於弊」,是「機會最大化、威脅極小化」的最佳選項。惟在ECFA洽簽過程,亦必須考量其中的變數以及談判的策略,針對基層農工民眾及弱勢產業的疑慮,針對性的加強宣導,爭取內部最大共識,並完成風險評估,結合臺灣民主特性,做好談判準備,方能爭取對臺灣經濟發展最有利的結果。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2921005
Creators王德麟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