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英國保守黨執政期間(一九七九~一九九七)財政政策之研究 / Fiscal policy in the years of Conservative government between 1979 and 1997

在 1979 年保守黨執政前的四十年可說是凱因斯理論盛行的時代,當時世界經濟陷入蕭條,失業人口遽增,故凱因斯提出以財政政策來調節「市場失靈」的現象。不過自 1970 年代後期,由於二次石油危機之衝擊,各地皆有物價持續上漲、失業率居高不下的經濟難題,此種停滯性膨脹之經濟情況已非凱因斯理論所能解釋,故經濟學家只好另謀解決之道。
1970 年代以 Friedman 為首的貨幣學派乘勢興起,其理論哲學認為一切總體問題之根源皆起於貨幣管理不當,因此欲解決通貨膨脹問題,其第一要務即為控制貨幣供給。自保守黨上台以來,即謹守著貨幣學派的理念,不僅強調貨幣數量之控制,亦注重供給面之成長以恢復經濟之生產力。
在柴契爾執政期間所推出的重要具體措施--中期財金策略( Medium-term Financial Strategy ,MTFS)即是以貨幣學派之理念為基礎的政府計畫。主要內容即是藉由 £M3 之執行成效外,本文就構成 PSBR 的兩面,支出面與收入面另有專章討論。
對於構成 PSBR 的支出面,吾人將要探討政府支出結構之變化、總支出占 GDP 之規模,以及是否達成保守黨欲縮減支出規模的目標。另外,對於移轉性支付中的社會安全制度,特別探討其造成「貧窮陷阱」及「失業陷阱」對經濟活動有何不良的影響,以及有何改進之道。
接著探討構成 PSBR 的收入面,吾人針對民營化收入及租稅收入進行討論。民營化之收益豐富,但終有出售殆盡的一天,故應注重其在預算中的列示方式及其用途。租稅方面則談到保守黨著名的重課消費、輕課所得理論,認為直接稅負擔有礙私人經濟誘因,故應大幅減輕。但實際的統計資料卻顯示間接稅負擔的確有所增加,但直接稅之負擔卻不見得減少。
最後,基於市場經濟力量萬能的理念,凡是私人能夠做好的事,政府皆不應干預,故政府在財政方面應力求預算平衡,如此才能將資源導入最有效率之途徑,公私部門間之報酬率相等,唯有當混合經濟體系取得平衡才能達到消除通貨膨脹、促進經濟成長之目的。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1883
Creators連憶珍, Lian, I-Jen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