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陳廷焯《詞則》選評「王沂孫詞」析論 / The analysis of CHEN Ting-zhuo’s "Ci-Ze " elects to comment “Wang Yisun Ci”

本研究旨在透過陳廷焯《詞則》選評「王沂孫詞」為主題,探討《詞則》編選「王沂孫詞」的結果,及其與陳氏《白雨齋詞話》之詞學觀二者之間相應的關係。
所採行的方法是透過對「王沂孫詞」意象特質的分類以及對陳廷焯《詞則》的編選取向的歸納與分析,得知陳廷焯對其所選錄的王沂孫詞作的評點面向兼具了「內涵」及「形式」兩個層面,顯然陳廷焯有調融前人評選傾向的意圖。且透過對陳廷焯《詞則》中選錄詞作的現象觀看,也能說明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雖以「沈鬱頓挫」為填詞的最高指導原則及審美理想,但「沈鬱」與「頓挫」之間實有先後次序、主從關係的。
此外本研究也針對浙西詞派領袖朱彝尊的《詞綜》以及常州詞派張惠言《詞選》、周濟《宋四家詞選》等三家詞選本選錄「王沂孫詞」的現象進行對照比較,發現:陳廷焯在編纂《詞則》的過程中,所展現的樣貌是繼承張惠言之觀點,而與浙西詞派朱彝尊、常州詞派周濟詞論的關係則是若即若離;而到詞論《白雨齋詞話》的完成,所展現的又是與張惠言的選詞觀點相異的見解,與周濟詞論逐漸靠攏,與浙西詞派詞論的逐漸疏離的一連串微妙的改變。故可知,陳廷焯一直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詞學觀念,透過《詞則》編輯過程中大量地閱讀評選歷代詞作,從而逐漸構築出自己鮮明的詞學觀,所以陳廷焯《白雨齋詞話》的完成,可說是在張惠言比興說與周濟寄託理論的基礎下,從而推出自己「沈鬱說」發展的完成。
陳廷焯的《詞則》雖是選本,然因其具有時間的縱貫性與空間的普及性,加上此選本是以作品之選擇、排列、數量多寡、分卷等編輯體例去體現陳廷焯本身對詞學認知與理想體式要求的『解釋取向』,因此可將《詞則》視為一部「文本文學史」,故本研究藉由《詞則》選評「王沂孫詞」這一論題所提出的研究目的,過程中所進行的研究方法已儼然建構出「詞選本研究」、「文本文學史研究」的模式。此外,若欲全面性的對陳廷焯之詞論有一完整的理解,除了該對其詞選本及詞論的交互對照之外,更應參照其實際創作,藉以作為驗證其學理是否可行的指標,如此當可更完整而全面的理解陳廷焯理論價值所在。
關鍵字:陳廷焯、王沂孫、詞則、白雨齋詞話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5912008
Creators吳錦琇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