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陳廷焯《詞則》選評「王沂孫詞」析論 / The analysis of CHEN Ting-zhuo’s "Ci-Ze " elects to comment “Wang Yisun Ci”

吳錦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透過陳廷焯《詞則》選評「王沂孫詞」為主題,探討《詞則》編選「王沂孫詞」的結果,及其與陳氏《白雨齋詞話》之詞學觀二者之間相應的關係。 所採行的方法是透過對「王沂孫詞」意象特質的分類以及對陳廷焯《詞則》的編選取向的歸納與分析,得知陳廷焯對其所選錄的王沂孫詞作的評點面向兼具了「內涵」及「形式」兩個層面,顯然陳廷焯有調融前人評選傾向的意圖。且透過對陳廷焯《詞則》中選錄詞作的現象觀看,也能說明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雖以「沈鬱頓挫」為填詞的最高指導原則及審美理想,但「沈鬱」與「頓挫」之間實有先後次序、主從關係的。 此外本研究也針對浙西詞派領袖朱彝尊的《詞綜》以及常州詞派張惠言《詞選》、周濟《宋四家詞選》等三家詞選本選錄「王沂孫詞」的現象進行對照比較,發現:陳廷焯在編纂《詞則》的過程中,所展現的樣貌是繼承張惠言之觀點,而與浙西詞派朱彝尊、常州詞派周濟詞論的關係則是若即若離;而到詞論《白雨齋詞話》的完成,所展現的又是與張惠言的選詞觀點相異的見解,與周濟詞論逐漸靠攏,與浙西詞派詞論的逐漸疏離的一連串微妙的改變。故可知,陳廷焯一直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詞學觀念,透過《詞則》編輯過程中大量地閱讀評選歷代詞作,從而逐漸構築出自己鮮明的詞學觀,所以陳廷焯《白雨齋詞話》的完成,可說是在張惠言比興說與周濟寄託理論的基礎下,從而推出自己「沈鬱說」發展的完成。 陳廷焯的《詞則》雖是選本,然因其具有時間的縱貫性與空間的普及性,加上此選本是以作品之選擇、排列、數量多寡、分卷等編輯體例去體現陳廷焯本身對詞學認知與理想體式要求的『解釋取向』,因此可將《詞則》視為一部「文本文學史」,故本研究藉由《詞則》選評「王沂孫詞」這一論題所提出的研究目的,過程中所進行的研究方法已儼然建構出「詞選本研究」、「文本文學史研究」的模式。此外,若欲全面性的對陳廷焯之詞論有一完整的理解,除了該對其詞選本及詞論的交互對照之外,更應參照其實際創作,藉以作為驗證其學理是否可行的指標,如此當可更完整而全面的理解陳廷焯理論價值所在。 關鍵字:陳廷焯、王沂孫、詞則、白雨齋詞話
2

清代詩學「境」「意境」|i「境界」相關之理論與實際批評

杜淑華, DU,SHU-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前人研究詩學的「境」、「意境」、「境界」焦點大力集中王國維、況周頤、陳廷焯等詞評家,尤以王國維為然。唯詩論、文論、曲論亦甚有言之精華者,不免遺珠。本專題特欲「闡幽發微」一窺詞論以外之堂奧,勉力使全貌得而朗現。 分析文獻來源含詩話、詞話、曲話、文話;文集、詩集的序跋;筆記批注;今人著作專書及期刊等等。 鑒於中國傳統批評所謂「雜而不章」抑或隨筆叢談,兼以實際批評原為理論基點,故筆者擬采類似「后設美學」的方法(一)為片斷截句的評語間設架構,(二)自批評的實踐中歸納出一些重要理論,(三)運用「后設語言」進行理論內容的詮釋;準此,大綱略舉如下: (一)說明研究目的、方法、文獻概要。 (二)析論境、意境、境界諸詞義界、淵源及本論文在清代以前的發展。 (三)基本理論:含詩之本質論、創作者的條件、創作過程的要求。 (四)美學特征:意象的塑造、雄渾與優美風格的區分、審美心理的描述。 (五)探討摘句為評的批評方法及其與評點方法的異質同流。 (六)評價與應用可能性之厘測。 研究結果將凸顯本命題與詞論「境界說」分歧之處,并深入了解一個理論的圓熟與不足,提供繼起者一小片磚瓦,以期引出瑰麗的玉石。

Page generated in 0.023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