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2
  • Tagged with
  • 4
  • 4
  • 4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王國維人間詞話研究

陳茂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茲篇所譔,權分七章。首章緒論,先就歷代詞話,略予檢討,平其得失。次述王氏所以撰作人間詞話之背景,再者人間詞話版本雖無可論,然通行本卷數不一;且考王氏以人間名篇,與夫自定稿之編次,若有所藉因并論之。 二章論作者。蓋讀其書不可不知其人,故述其生平時代,探其性情思想,然後凡王氏之持論之自負,評騭之苛刻,莫不有原可尋矣。而其眷顧清室,遯乎自湛之故,亦可昭然若揭也。又王氏治學甚勤,著作頗豐,特列一節臚述,俾見其才學之一斑。 三章考其評論之觀點,蓋觀點不明,不知其立論之根據,且於茲篇所述,亦不足相互發明印證。世之學者,多昧乎此,故不免隔靴搔癢之憾也,餘因獨立一章以闡明之。 四章境界論。境界者乃王氏詞論之中心,而評騭之準則也。世之論者雖夥,惜殊少中肯。餘故就其觀點而詳析之,冀境界之涵義,得以章明,用弭俗說之紛紜。并論其主恉,庶識其所以鑒衡之獨到。 五章境界說之餘論。一曰創作論,究其論隔不隔、代字隸事、寄託、氣格、聲韻之大要。二曰文體論,述其文體之演進觀,與對詞體形式之見解,及詞體時代之劃分。三曰詩人之涵養論,闡其論才,論詩人於自然人生之態度,以及論品格胸襟之大略。要之,凡所論述,皆不出境界說之主恉也。 六章評騭,乃王氏境界之運用也。自唐五代以迄遜清,依王氏之意,歸分四期,據其論點,探究王氏於各期詞人所以藏否之故焉。 七章總論。蓋王氏歿後,其書大行,故略論其價值與影響,并摘其可議者數處,用為玆篇之終結云。
2

論王國維文學. / Lun Wang Guowei wen xue.

January 1973 (has links)
Thesis (M.A.)--香港中文大學. / Manuscript.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leaves 312-331). / Thesis (M.A.)--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 Chapter 第一章 --- 王國維生平及學術 --- p.1 / Chapter 第一節 --- 傳略 --- p.1 / Chapter 第二節 --- 交游 --- p.12 / Chapter 甲 --- 羅振玉 --- p.12 / Chapter 乙 --- 沈曾植 --- p.19 / Chapter 丙 --- 蔣汝藻 --- p.22 / Chapter 第三節 --- 學術 --- p.26 / Chapter 第四節 --- 哲學 --- p.33 / Chapter 第五節 --- 自殺 --- p.54 / Chapter 甲 --- 殉情說 --- p.54 / Chapter 乙 --- 憂時局說 --- p.61 / Chapter 丙 --- 本性憂鬱及叔本華哲學影響說 --- p.63 / Chapter 丁 --- 綜合說 --- p.65 / Chapter 戊 --- 與羅振玉有關說 --- p.67 / Chapter 第二章 --- 論王國維文學創作 --- p.75 / Chapter 第一節 --- 王國維詩 --- p.76 / Chapter 甲 --- 乙巳以前詩 --- p.77 / Chapter 一 --- 受之於前人者 --- p.77 / Chapter 二 --- 與同時詩人比較 --- p.83 / Chapter 三 --- 詩中哲理 --- p.89 / Chapter 四 --- 綜論 --- p.101 / Chapter 乙 --- 壬子以後詩 --- p.109 / Chapter 第二節 --- 王國維文 --- p.127 / Chapter 甲 --- 靜安文集之文 --- p.127 / Chapter 乙 --- 觀堂集林綴林之文 --- p.133 / Chapter 第三節 --- 王國維詞 --- p.144 / Chapter 甲 --- 「借古人之境界為我之境界」 --- p.145 / Chapter 乙 --- 「遣辭運意,往往重複」 --- p.157 / Chapter 丙 --- 人間詞之勝處 --- p.167 / Chapter 丁 --- 詠物之詞 --- p.175 / Chapter 戊 --- 幾首王氏自詡的詞 --- p.181 / Chapter 己 --- 餘論 --- p.186 / Chapter 第三章 --- 論王國維文學批評 --- p.194 / Chapter 第一節 --- 小說批評 --- p.195 / Chapter 甲 --- 紅樓夢評論與晚清小說理論 --- p.196 / Chapter 乙 --- 紅樓夢評論 --- p.199 / Chapter 一 --- 「人生及美術之概觀」 --- p.199 / Chapter 二 --- 「紅樓夢之精神」 --- p.201 / Chapter 三 --- 「紅樓夢之美學上之價值」 --- p.204 / Chapter 四 --- 「紅樓夢之倫理學上之價值」 --- p.206 / Chapter 五 --- 「餘論」 --- p.207 / Chapter 丙 --- 餘論 --- p.210 / Chapter 第二節 --- 詞學批評 --- p.217 / Chapter 甲 --- 境界 --- p.217 / Chapter 乙 --- 隔與不隔 --- p.229 / Chapter 丙 --- 造境與寫境 --- p.235 / Chapter 丁 --- 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 --- p.239 / Chapter 戊 --- 品評詞人 --- p.243 / Chapter 己 --- 詞話取資於前人處 --- p.254 / Chapter 庚 --- 詞話之可商議處 --- p.256 / Chapter 辛 --- 餘論 --- p.259 / Chapter 第三節 --- 戲曲批評 --- p.274 / Chapter 甲 --- 宋元戲曲史 --- p.275 / Chapter 乙 --- 一代有一代之文學 --- p.283 / Chapter 丙 --- 影響 --- p.288 / Chapter 丁 --- 餘論 --- p.290 / Chapter 第四節 --- 其他文學理論 --- p.202 / 結語 --- p.210 / 參考書目 --- p.312 / Chapter 甲 --- 書籍 --- p.312 / Chapter 乙 --- 文集文章 --- p.322 / Chapter 丙 --- 期刊文章 --- p.327 / Chapter 丁 --- 外文著述 --- p.330
3

清代詩學「境」「意境」|i「境界」相關之理論與實際批評

杜淑華, DU,SHU-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前人研究詩學的「境」、「意境」、「境界」焦點大力集中王國維、況周頤、陳廷焯等詞評家,尤以王國維為然。唯詩論、文論、曲論亦甚有言之精華者,不免遺珠。本專題特欲「闡幽發微」一窺詞論以外之堂奧,勉力使全貌得而朗現。 分析文獻來源含詩話、詞話、曲話、文話;文集、詩集的序跋;筆記批注;今人著作專書及期刊等等。 鑒於中國傳統批評所謂「雜而不章」抑或隨筆叢談,兼以實際批評原為理論基點,故筆者擬采類似「后設美學」的方法(一)為片斷截句的評語間設架構,(二)自批評的實踐中歸納出一些重要理論,(三)運用「后設語言」進行理論內容的詮釋;準此,大綱略舉如下: (一)說明研究目的、方法、文獻概要。 (二)析論境、意境、境界諸詞義界、淵源及本論文在清代以前的發展。 (三)基本理論:含詩之本質論、創作者的條件、創作過程的要求。 (四)美學特征:意象的塑造、雄渾與優美風格的區分、審美心理的描述。 (五)探討摘句為評的批評方法及其與評點方法的異質同流。 (六)評價與應用可能性之厘測。 研究結果將凸顯本命題與詞論「境界說」分歧之處,并深入了解一個理論的圓熟與不足,提供繼起者一小片磚瓦,以期引出瑰麗的玉石。
4

崇高與頹廢 : 王國維、魯迅、郭沫若與郁達夫 = Sublime and decadence : Wang Guowei, Lu Xun, Guo Moruo and Yu Dafu

鄭瑞琴, 01 January 2005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Page generated in 0.022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