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排灣族的名制 / A Study of Paiwan naming System

名制(naming system),是個人的表記符號,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一套名制,所以也成為民族誌紀錄不可或缺的項目。排灣族的名制,是民族重要的文化,是先祖使用千百年的識別系統與標記符號,名字更是代表自己與家族間重要血脈與淵源的證據。長期以來,臺灣原住民各族就已經建立了ㄧ套完整的傳統名制,但由於各族的家庭組織、社會結構、風俗各方面繁雜互異,所以在名制上也表現出高度的多樣性。

日本學者,從人種、語言、體質、風俗習慣等,將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性之分類,並開始從事廣泛的學術調查,奠定了臺灣原住民族在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的基礎。其中,排灣族與魯凱、卑南二族,1912年「日本番通」森丑之助,從社會組織與文化特色之研究,認為有許多相似又相近的地方,因此將其歸為同一族群,直至1935年,移川等三人合著《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一書,此巨著是以各族的口傳,系譜知識為線索,探討原住民族的氏族、部落遷徙的過程,重構各族以遷移為中心的歷史,分臺灣原住民族為九族。

初期,對於名制的研究並沒有積極的加以處理,僅在社會組織、親屬制度或生命禮儀範疇中提及命名制度與方法。日本時代晚期,才開始對於名制較有全面性的研究。不過,對於名制議題的研究與討論,長期以來,大都仍停留在初期研究的範疇中,進展的部分也僅約略提到名制及其命名現況,既使是對名制的專論研究,也零星的出現在各族名制的研究,要全面性的探討有關各族的名制研究與分類,實屬少見;近十餘年,出現由本民族的專家或學者提出研究結果,而其研究議題與方法,均能傳遞本民族的觀點(indigenous perspective),研究的內容,更攸關於民族文化的永續及社會實際的運行,踐履追求爭取民族的主體性,並強化回復傳統名制之方法與政策。

排灣族為本研究主軸,並試圖從排灣族的傳統名制,作為與傳統名制相似的魯凱族、卑南族列為比較之議題共同研究討論。排灣與魯凱、卑南三族係屬不同的民族,在名制類型上同屬「非永續性的家名制」,但其名制與家戶的社會階層、地位、親屬繼承或其他文化祭儀等慣俗,存有相當大的差異。學者指出,在親屬制度上,其關鍵在繼承法則有所不同,排灣族為長嗣繼承,魯凱族為長男繼承,卑南族採長女繼承制度,所以,可見該三族的親屬制度的異同處。

衡諸台灣的歷史,原住民族所被吸納的國家是清國、日本國和中華民國,「創姓登錄」便成為原住民納入國家體制過程的重要一環,「改朝換代」所帶來的「改名換姓」,也必然對各族造成一片混亂並對民族承受力提出考驗。姓名政策,影響原住民族社會深遠,是當代國家施政與民族政策重要議題之一,回顧日據時期改和氏姓名與戰後改漢名漢姓政策,造成原住民族社會問題與認同危機。

七〇年代,原住民權利運動萌起,還我姓氏運動成為重要訴求之一,讓政府從政策面與法制面,提出族譜編纂、姓名條例修法、訂定原住民身分法與其他名制研究發展等具體的改革與回應,族人可以依民族意願自由選擇身分與姓名。但是,二十餘年來登記回復傳統名字者門可羅雀,未如預期。回復傳統名字對原住民的意義是甚麼?原運推動者認為,還我姓氏的意義,是讓原住民各族群的傳統命名文化能重現,因為它本身就可以界定各族群,以及原漢之間的不同,也是自我認定最基礎的地方。

整體而言,臺灣已朝多元文化與多元民族國家發展,認同並取得原住民身分是一種趨勢,許多具原住民身分之學者專家,從本民族的角色與觀察,對名制研究的深入與使命,強調名制仍然是民族社會穩定發展的力量,它不只是辨別符號,可以界定各族群,以及原漢間的不同,更是代表著自我認同與民族社會倫理秩序的維護。但是,在姓名政策上,卻未獲回響,究竟是制度上未臻完善,抑或傳統名制遭族人唾棄,尚有許多值得深思並探討的空間。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4259504
Creators鍾興華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