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跨界交會與文化"番"譯 :海洋視域下台灣原住民記述研究(1858-1912) / 無

有關探討「歷史上台灣原住民形象」的學術研究,多半側重漢籍史料,其視角大致如下:1. 將文獻資料視為還原歷史現場的途徑,針對史料所提到的器具、風俗與制度,展開族群關係的回溯與重建。2. 以整理歸納的角度,統整歷代有關台灣原住民的官式文書、個人著作、竹枝詞、雜詠、賦及駢文,在不同文類的參照中,得出原住民形象的輪廓,涉及性別、修辭、物質文化等主題討論。上述研究成果,多半從帝國王朝看待邊疆民族的視域,進行分析,然而,若能跳脫清朝咸豐、同治、光緒、宣統,以及日本安政、萬延、文久、慶應、明治等紀年之框架,而考慮1858-1912年間台灣歷史的特殊性,結合周遭因海洋而與異族交會、影響的經驗,台灣原住民的形象研究,得以在一個文化流動的論述中開啟新意。

咸豐八年(1858)簽訂天津條約,台灣開埠,在這段時間,西方、日本挾帶各自的海洋勢力而來,以物產、傳教、踏查為名,順著海路,聚集於台灣,使得十九世紀中葉以降台灣歷史的特殊性,表現在開港貿易之後西方官員、傳教士以及商人的探險旅行,旁及牡丹社事件前後,日本朝野思考台灣「無人之境」領域的主權,這些藉著海洋而來的海外勢力,與清廷思考台灣後山番地、開山撫番、設省等政策,形成多層次的拮抗與論辯,並影響晚清處理帝國想像與再現政治的命題,台灣原住民於此,於是成為各方勢力斡旋、角逐的籌碼。本論文旨從海洋視域---各方勢力透過海洋來到台灣,在近代國家與世界體系建立的過程中,關注1858-1912年間台灣原住民形象再現、歷史情境與文化詮釋,並藉此梳理十九世紀中葉以降晚清、歐美列強、日本之文明論述。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5151507
Creators陳芷凡, Chen, chih fan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