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俄羅斯東正教聖樂之調式分析與表現規範-以「符號歌唱音樂」與「多聲部合唱音樂」為例 / Analysis of tonal structure, musical form and manners of performance in Russian Orthodox sacred music – with examples of znamenny and partesny singing

音樂,不僅是一種藝術,更是各種情感,甚至是思想的反映與表現。它存在於整個大自然中,超越人類甚至是先於人類;但人類發現了它,豐富了它,讓它滋潤了我們的生命,可以透過它來表達,也能被它所感動。而宗教音樂,更可視為人類音樂中的最菁華,它能撫慰、感動與昇華我們的心靈,還提供了沉靜思緒,讚頌上主以及與上主溝通的功能,尤其是內涵豐富深廣的基督宗教音樂,它的誕生,就等於西方音樂的誕生;它的歷史,幾乎就等於整部西方音樂史。

  本論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途徑、方法及限制、文獻評論,以及研究架構。第二章介紹基督宗教音樂中,從古猶太音樂、古希臘音樂到羅馬天主教聖樂的發展。內容首先釐清聖樂(sacred music/духновная музыка)的觀念,對相關名詞做清楚的闡釋與分類,然後介紹古猶太音樂中對基督宗教聖樂影響較深的部分、對後世音樂理論影響至深且廣的希臘音樂調式、天主教最重要的葛利果聖歌,以及重要記譜法的演進過程等。第三章集中討論東正教聖樂的歷史,從拜占庭到羅斯 ,包含了拜占庭聖樂中最重要的「拜占庭八調式」(осмогласие или октоих)之理論內容以及實際應用、羅斯的「符號歌唱音樂」(знаменное пение)與「多聲部合唱音樂」(партесное пение)兩大重要聖樂形式的起源發展與結構性質,同時,也會提及「符號歌唱音樂」中的「神聖詩文」(духовные стихи),以及羅斯最早的複音音樂「領唱歌唱音樂」(демественное пение)。第四章從「聲學」以及「曲式學」的角度研究俄羅斯東正教聖樂的內部結構;將畢達格拉斯的「純律」、教會調式、希臘調式、拜占庭的音程單位「莫里亞」、計算音程的單位「音分」等交相使用,分析與證明俄羅斯東正教聖樂的調式,並以曲式學分析其曲式。同時本論文將使用柯爾蒂希《俄國音樂史》(Келдыш, Ю.К., «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ой музыки»)中提供之譜例做為具體分析研究之對象。第五章剖析俄羅斯東正教聖樂形於外部的表現規範,包含作曲者的身分、演唱者的性別是否有限制、純人聲無伴奏演唱法(a cappella)的發展及使用、歌唱與教堂建築間的關係、合唱團在教堂中的位置等層面。第六章為全文之結論部分,除對各章節的研究作一個總結,亦包含本論文所預期之學術貢獻。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4554002
Creators蔣易耘, Chiang, Yih Yun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