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中國大陸農地利用之研究 / Agricultural Land Use in Mailand China

土地問題是中國歷史上統治者最大的難題,因為中國以農立國,而土地又是農業生產中,最重要的生產要素。農地利用受自然資源及人為制度的限制,由於土地的稀少性及不可移動性,使農地利用趨於集約化,科學化。而人為因素則成為影響農地生產力之主因。中共建立政權後,在北農村推動「土改」,「農業合作化」,「人民公社」,「生產責任制」等一連串的土地制度改革,不斷地在土地的所有制度,生產規模,經營管理等問題上輪迴,所有權由地主配為耕者有其到私有公用,公有私用,演變到集體所有,家庭經營的模式,生產規模則由小而大,再由大而小,經營管理則由個體的單獨計劃到個體的統一計劃,再集體的統一計劃,最後又回到集體的單獨計劃。每個改革的成效並不相同,也因此而形成了劇烈的農業週期性波動;而這種週期性波動又與中共的政治運動結合在一起,對農民造成極嚴重的傷害。整體而言,大陸的農地利用下列特點:1.農地不足,人均耕地狹小。2.農業資金與物資之投入長期處於不穩的狀態,時高時低。3.農地利用長期以種植業中的糧食生產為主,是一種求溫飽的發展模式。就目前言,中共農業投資不足,政策穩定度不夠,若要克服以往在農上大起大落的情況,中共必須加強農業投資,並在政策上導入市場機制,同時對土地進行「要素重組」的工作,才能作更有效、充分的利用。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3273
Creators杜曉杰, Duh, Sheau Jay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