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資金失血元凶-我國跨國證券投資之探討

1990年代以來,由於經濟及金融的自由化與全球化浪潮,加以資訊與通訊科技的進步發展,使得跨國金融交易日益頻繁,國際資本移動規模隨之日漸擴大,若就其類型(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及其他投資)分析,其中尤以跨國證券投資之資本移動成長最多。
有鑑於此,國際貨幣基金會(IMF)於1993年「國際收支手冊」中新增了國際投資部位(IIP)統計,並於1997年主導進行首次全球性的聯合證券投資調查(CPIS),以獲取更完整的跨國證券投資存量統計資訊,而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及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發生,除突顯金融性資本移動之影響力,更傳達完整金融資訊對風險管理之重要性。自此,國際間對國際收支金融帳中的證券投資及其他投資之研究才日漸增多。
我國自1980年代中期以來,亦相繼推動經濟與金融的開放政策,不僅國際貿易與投資熱絡,金融市場更因而蓬勃發展,外人來台證券投資(資金流入)與我國對外證券投資(資金流出)即於2005年創下歷史新高。然而近年來國內經濟不振,有人歸究於我國鉅額投資中國大陸使資金嚴重失血所致,故建議應積極管理對中國之投資行為;但另有論點指出,近年來我國對外證券投資之流出金額屢創新高,才是資金失血元兇。依據國際收支統計資料,2006上半年我國國際收支順差較上年同期銳減,主要乃因金融帳淨流出所致;再就細項分析,我國居民對外證券投資淨流出高逹224.6億美元,並創歷年同期新高,且該金額為同期間我國投資中國大陸金額的數倍,而外人來台證券投資淨流入金額則僅84.6億美元,使得我國跨國證券投資整體呈現淨流出,國際收支順差因而減緩,是以資金失血主要為跨國證券投資的淨流出。
此項爭議顯示,近年來跨國證券投資不但已是國際間的熱門話題及重視的統計資料,更成為國人欲深入一探究竟之領域。惟跨國證券投資熱潮於近年始興起,相關之統計資訊仍顯不足,且時間序列亦不長,是以國內相關議題之探討並不多見。本研究主要先蒐集國際間與跨國證券投資相關之各類統計資料,用以探知全球跨國證券投資之特性,同時,再輔以國內各單位之相關統計資料,以進一步審視分析我國跨國證券投資之近期發展與特性,並再逐一探討我國跨國證券投資之主要交易管道的演變、現況與影響其未來發展之可能趨勢,期以作為未來跨國證券投資觀察之方向,並提供未來相關問題之探討、研究與相關單位制定政策之參考。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3932226
Creators王正芬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4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