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共同基金績效評估方法---文獻探討與實證主題研究 / Methods of Mutual Fu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台灣股市正走向法人時代,共同基金的重要性無庸置疑。可是台灣的共同基金市場存在著「市場封閉」、「資訊不公開」、「透明度不足」的問題,使得一般投資人在選擇基金時顯得無所適從。近來基金績效評估的研究逐漸受到重視,但是普遍未對評估方法的本身及方法間的演變過程有所了解,本研究藉由對各評估方法的深入探討及實證主題的層層闡釋,來找出一套評估方法的適用規則。
以下是歸納的研究過程與結論﹕(一)評估整體績效的各種方法﹕一般來說,若是投資人投資於多個基金,以Treynor指標來評估共同基金的績效比較合適。若投資人將其資金全部投入單一基金,則Sharpe指標原則上較能代表共同基金的營運績效。若希望與大盤績效做比較,則採用Jensen指標。在實證主題一的驗證中,利用模擬(simulation)的方法來研究第一階段三個經風險調整的重要模型Sharpe指標、Treynor指標、Jensen指標與基金累積報酬率(未經風險調整)在大多頭、大空頭市場下對基金績效的正確區別能力,發現四者對於異常績效的區別能力上其實非常類似,且整體而言區別能力都隨著異常報酬率預設值提高而上升。另外改變隨機抽樣的方式而以市值比大小來作為抽樣基礎,只會使各項指標的正確區別能力降低,四者結果仍然很接近。(二)衡量基金擇時選股能力的各種方法﹕可觀察基金經理人的內涵,當市場走「個股行情」或是市場走勢明確時,投資於選股能力佳的基金會有較佳的獲利情形。相反地,當市場多空看法分歧,個股走勢已脫離基本面而為市場大勢所左右時,投資於擇時能力佳的基金會有較佳的獲利情形。在實證主題二的前半部,利用Henriksson & Merton(1981)的模型針對台灣資料作實證研究,發現台灣的基金部分有選股能力卻完全沒有擇時能力。接著檢定模型殘差項,發現「有效性(efficiency)和一致性(consistency)」並未達成。此外參考了Jagannathan & Korajczyk(1986)對HM的批評而加入了非線性因素於HM模型中,重新對基金作擇時能力估計。在實證主題二的後半部,考慮了「二次方項」的市場因素之後,在同樣的資料下,基金擇時能力提昇了不少,只是在殘差項檢定上仍然存在異質變異數的情形。(三)評估持股比率變動的各種方法﹕本階段評估方法的起始概念都在計算持股比率與個股報酬率之間的相關性來判斷基金績效。愈晚近的模型不斷地改善早期模型的偏誤,像是「向下偏誤」(downward bias)與「存活性偏誤」(survivorship bias)、甚至異常報酬率的發生因素。然而本文並未對「評估持股比率變動的各種方法」作實證主題研究,因為直接代入數據作複雜運算、而不去考慮基金操作上的種種交易成本,將有可能發生倒置的結果,尤其在這個投信高度競爭的時代,手續費、管理費用不斷地有變化,不去考慮這個因素會非常冒險。

章節目錄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4
第三節 研究架構……………………………………………. 4
第貳章 國內共同基金市場分析………………………………… 6
第一節 國內證券投資信託事業(SITE)…………………….. 6
第二節 投信事業的產品---共同基金………………………. 9
第三節 基金市場現狀說明…………………………………. 14
第參章 評估整體績效的各種方法……………………………… 17
第一節 單因素評估法………………………………………. 17
第二節 兩因素評估法………………………………………. 17
第三節 對整體績效評估法的看法…………………………. 26
第肆章 評估基金擇時選股能力的各種方法…………………… 35
第一節 分析投資組合的績效來源…………………………. 36
第二節 UD(Up-Down)模式…………………………………. 43
第三節 隨機變數(stochastic variable)模式………………….52
第伍章 評估持股比率變動的各種方法………………………… 65
第一節 早期觀察持股明細的模型…………………………. 65
第二節 近期觀察持股比率變動的模型……………………. 71
第陸章 實證主題設計…………………………………………… 80
第一節 實證主題內容………………………………………. 81
第二節 資料蒐集、樣本與相關變數的定義………………. 82
第三節 實證主題一的驗證…………………………………. 86
第四節 實證主題二的探討…………………………………. 98
第柒章 結論與建議……………………………………………… 116
第一節 結論…………………………………………………. 116
第二節 建議…………………………………………………. 119
參考文獻………………………………………………………….. 122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1506
Creators黃鴻文, Huang, Hung-wen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