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滇緬界務之研究

披覽外國版本之中國輿圖,凡國人為保疆域,全金甌所力爭不稍讓之滇緬北段未定界區,悉入緬境;晚近中共新版之輿圖,亦將原屬中緬未定界區之片馬、江心坡等要隘,盡歸緬地,盡棄我清末民初與中緬未定界區之片馬、江心坡等要隘,盡歸緬地,盡棄我清末民初與英交涉時所堅持之原則;蓋中共於一九六○年間,與緬甸擅訂其所謂「邊界條約」,不惜犧牲領土,對緬讓步,舉凡□頇之滿清與愚昧之軍閥所不肯承認簽押之條件,中共竟然為之,其草率作為,諴如歐陽師無畏碣語:「解決還虧研究工程」。筆者不揆荒陋,試加探討。
命筆之初,李師毓澍曾授以之法,一由大英帝國西藏政策著眼,一以個案研究,就界論界。緣英人爭議滇緬邊界,本係大英帝國囊括揚子江計劃與西藏政策之一環,依地理形勢言,由印度至揚子江上游,以取道滇西野人山而上最為遠捷,故英人為貫澈其帝國之大計劃,入侵西藏之同時,並對滇緬邊界大力經營,是以吾人欲窺知英人謀滇之目的,亦應思慮其西藏政策惟二次大戰以旋,印、緬相繼獨立,大英帝國已成歷史陳跡,其西藏政策亦不復存在,而其所遺留之滇緬界務問題卻依然縣而未決,故筆者偏於採用就界論界法;自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英併緬甸始,以時間為經,事件為緯,文分四章敘述分析並以檢討中共與緬甸所締結之「邊界條約」論結之。
第一章共分三節,首論滇緬務糾紛之由來與初步交涉。自元初經略大理起,緬甸即正式成為中國屬國,明清以降,滇緬邊區土著,各自形成酋工統治之土司制度,隸屬滇省。襲於中國大一統之觀念,中緬邊界於英併緬甸之前,不無鬆弛與曖昧;而英欲併吞各土司,乃假西方社會所孕育之國際法觀念,勉強做「有效統治」之解釋,否認中國對土司享有主權。中英文化淵源不同,關於滇緬邊區政治地位之看法,各有其迥異之思想背景與立場,故交涉時,雙方距離甚大。
第二章,次言中英滇緬界約之締結,文分四節,中國邊政廢弛,英併緬後,即對滇邊節節拓展其勢力,駐英大臣薛福成目睹此侵界事實毅然以界務交涉為己任,與英外部談判,終於一八九四年締結中英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惜雙方義涉時,薛使既缺地理知識,又未曾親赴實地勘測,該約遂未臻完美,而條文中規定:未經英人同意,江洪不得讓予他國,尤屬節外生枝,昧於時勢。迨猛烏、烏得讓法,遂導致滇緬界務交涉復起,一八九七年李鴻章與實納樂再締結中英績議緬甸條約附款,國力愈弱國土益削;兩約之得失、亦併在此章中加以檢討。
第三章,亦分三節,以討論中英滇緬界線之曾勘與交涉為主。前章所述之二約因均有「兩國不出三年之外,將界務勘定」之規定,英乃乘中國甲午戰敗之際,於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要求據約勘界;由於薛使寄□總署之漢文圖與簽約之洋文圖互有出入,導致公明山、孔明山之爭,且尖高山以北之無約界,亦因英人意圖侵佔,擅劃高黎貢山為界,而啟高黎貢山與高良工山之爭,其所爭不能協議者,則懸而不決,於是中英之滇緬界,遂分成康藏至尖高山之未定界,尖高山至南汀河之已定界,南汀河至南板河之未定界及南板河至中越(今之中寮)界之已定界四段。
第四章,敘述英人奪取滇邊,共分四節。英人以武力奪取北段未定界區之片馬、江心坡等地,並在該地積極經營,此即清末民初,震驚國人之片馬問題,而英人於北段未定界得逞後,復謀南段未定界之爐房銀礦區,是時因中日戰事已起,國府迫不得已,乃與之談判力爭,終於一九四一年雙方完成南段之勘定。
結論:先簡述中共與緬甸簽訂「邊界條約」之經過,並徵引史實,證明中緬間真正的傳統習慣線,決非英人片面主張之麥馬洪線及高黎貢山分水□;中共卻謬執英人擅訂線為傳統習慣線,與緬劃界,其犧牲中國領土所締結之「中緬邊界條約」,當不為國人所接受。
本文之撰寫,承李師毓澍之悉心指導,從蒐集資料、編排結構、剖析關鍵問題、乃至於全文之完成,均□正有加;蒙吳主任叔心、郭師華倫、曹主任伯一不時關懷與訓勉;又歐陽師無畏、柳師長勛加以啟迪釋惑;羅師石圃提供親歷資料;及筆者在國研所實習期間,吳熙憲先生,唐屹先生之鼓勵,皆使筆者受惠良多,屆此論文草成之際,謹申感謝之忱。惟筆者資質魯鈍,又係初試論文寫作,疏漏之處,在所不免,尚祈師長先進匡所不逮,幸以誨正。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8872
Creators廖添富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