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以銀行為主體之金控價值研究─ 以台灣之金控為例

花旗集團(Citigroup)的跨業經營金控架構原為台灣各金融控股公司(以下簡稱金控公司)所追求的典範,但近來花旗的經營策略卻有重大轉變,如將旗下保險業務部門賣給大都會人壽(MetLife),另以其資產管理公司交換投資業者雷格梅森公司(Legg Mason)的證券部門及股票,這其中策略的轉變對台灣金融業者有何啟示?
台灣的金控公司經過近四年來的經營,歷經景氣循環由剝而復,究竟成效如何?有無類似花旗集團者,最後選擇以銀行業務為核心,而在諸多金控中脫穎而出者?此為本研究所擬探討課題之一。
Stern Steward & Co.財務顧問公司於1989年推出用於衡量企業經營績效的經濟附加價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後,許多知名企業開始採用EVA®進行績效評估,然而銀行業在採用時卻有諸多不同於一般製造業之處,本文試圖藉由以銀行為主體之金控公司個案研究比較來加以釐清,並以EVA®來檢視個案公司之財務決策品質。
本研究試圖以銀行為主體之金控公司在成立前後(2000年至2004年)之經營績效輔以EVA®等績效衡量工具,來驗證其在財務構面的價值。本研究獲得以下之結論及建議:
一、對投資人而言:
在成立金控的2002年度起至2004年度止,個案公司藉由併購及景氣復甦,以銀行業務為核心,充分展現營運績效,甚獲投資人肯定,股價亦隨之反映,並於2004年中創下新高。個案公司經營者所透露的財務決策信號與財務指標尚屬一致。
二、對企業經營者而言:
台灣的銀行家數過多,金融市場流於殺價競爭,致許多銀行業務拓展重於信用風險管理,終究面臨鉅額呆帳苦果而經營績效不彰,因此如能由營運績效良好的銀行藉由合併提升規模,複製獲利模式且兼顧風險管理下,將能迅速發揮合併綜效。
值得注意的為,近年由於金融同業前仆後繼地拓展消費金融業務,一窩蜂殺價競爭之景況重現,企業經營者宜運用Porter之五力分析作為業務拓展採煞車之預警。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1932705
Creators吳坤榮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