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鋼鐵工業自民國22年以來,已有四十四年的歷史。雖然鋼鐵廠數量相當多(民國64年參加鋼鐵公會的廠商有278家),但一般的生產規模普遍很小,而且大廠商與小廠商間的規模差異很大。單從生產規模來判斷,我們預期臺灣鋼鐵工業的生產效率水準不高。本文的目的即根據規模經濟理論,來測定臺灣鋼鐵工業之生產效率。特定的說,我們估計各種鋼鐵品的規模因子,函數係數以及最小效率規模(minimum efficient scale,簡稱m.e.s.),以判定各種鋼鐵品的生產效率。附帶的,我們將測定大廠商是否有構成寡占面造成進入產業之阻礙(barrier)。
本文分成五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臺灣鋼鐵工業發展背景,研究目的及方法、與基本資料之來源。我們所用的資料由金屬工業研究所及金屬工業發展中心提供,資料的性質兼含橫斷面及時間數列。所用分析方法為迴歸分析(使用於工程法、生產函數法及0.6因子規則法等估計式)及不連續分配法(即,適存法之估計)。第二章為討論臺灣鋼鐵工業的生產規模及成本結構,我們的目的在揭露各種鋼鐵品規模大小及其所佔成本比例及變動輻度。第三章為本文的理論及測度方法重心。我們詳述規模經濟理論之意義及有關的四種測度方法,即工程法,橫斷面生產函數法,0.6因子規則法與適存法。我們要強調的是0.6因子規則法應該用工程資料,因缺乏此種資料,改用橫斷面資料。第四章為利用上述四種測度方法的實證結果。第五章為結論。
由實證結果,我們發現臺灣鋼鐵工業所顯示的規模經濟意義如下:
1.臺灣鋼鐵廠的生產能量或實際產量距離英國水準或世界水準的m.e.s.工程值甚遠。僅在軋鋼品中的鋼管,高興昌公司在民國62年的實際產量之0.11百萬噸比較接近英國立淮線材軋機的m.e.s.工程值,0.14百萬噸。
2.根據適存法所求各種鋼品的m.e.s.值都在6,000年噸以下,與美國的m.e.s.值之2.25百萬年噸不能比較。但除圓鐵及盤元外,在56年到62年間所求鋼品的m.e.s.值均有上升趨勢,這說明臺灣鋼鐵廠的生產有朝向合理化(rationalization)之趨勢。圓鐵的m.e.s.值在62年以前都呈遞升,62年猛降是由於政府禁止外銷之政策後果,盤元在62年稍降是由金屬製品工業不景氣所致。
3.利用cobb-Doug12s及CES 兩種生產函數,與0.6因子規則分別求得之函數係數及規模因子均顯示鋼錠有規模經濟。但其他鋼品估計結果顯示矛盾現象,即其函數係數顯示無規模經濟,而規模因子顯示有經濟。如何折衷不同的現象?我們認為這可能反應其他鋼品無真實的生產經濟,但有大量購買(buying)之經濟。
4.型鋼、圓鐵及盤元的m.e.s.佔市場比例分別高達:5%、2.5%和2.5%。根據Bain's公式換算,均證明其廠商規模已大到構成寡占地位,而造成進入產業之阻礙。
Identifer | 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8333 |
Creators | 何朝乾 |
Publisher | 國立政治大學 |
Source Sets |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
Language | 中文 |
Detected Language | Unknown |
Type | text |
Rights | 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
Page generated in 0.00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