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研究 / A study on the survey and interview of parenting style and adolescents’ behavior disturbance

本研究旨在探討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行為困擾之現況,並編製一份適合國內國中、高中生的「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量表」。藉由調查前訪談確定背景變項為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及父母婚姻關係,並由量表的施測資料探討此三種背景變項在父母教養方式及行為困擾上之差異。再利用量表的施測及調查後訪談,進一步了解國中、高中生的父母教養方式與行為困擾之關係。
  本研究以617名國中、高中學生做為預試對象,經由預試、統計分析結果、選題等步驟,編製而成「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量表」。再利用分層叢集抽樣方法抽取台灣北、中、南、東四區共1130名國中、高中生為研究樣本,以自編的「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量表」、林家屏所編「青少年行為困擾量表」與李閏華所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量表」為研究工具。利用Hotelling T2、one-way MANOVA、multiple regression、one-way repeated measure ANOVA、Canonical Correlation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並獲得以下結論:
一、男、女生在知覺父親教養方式上有顯著差異。
二、男、女生在知覺母親教養方式上有顯著差異。
三、男、女生在行為困擾上有顯著差異。
四、三組家庭社經地位之青少年在知覺父親教養方式上有顯著差異。
五、三組家庭社經地位之青少年在知覺母親教養方式上有顯著差異。
六、三組家庭社經地位之青少年在行為困擾上無顯著差異。
七、父母婚姻關係可以預測青少年知覺的父親教養方式,尤以對開明自主之預測力為最大,其他依序為忽視敵意、疏於管教、溺愛保護、嚴格專制及寬鬆容忍。
八、父母婚姻關係可以預測青少年知覺的母親教養方式,尤以對開明自主之預測力為最大,其他依序為忽視敵意、疏於管教、溺愛保護、嚴格專制及寬鬆容忍。
九、父母婚姻關係可以預測青少年的行為困擾,尤以對家庭生活困擾之預測力為最大,其他依序為人際關係困擾、自我關懷困擾、身心發展困擾及學校生活困擾。
十、青少年在知覺父親教養方式上有顯著差異。青少年在開明自主之得分為最高,依序為寬鬆容忍、嚴格專制、疏於管教及溺愛保護,最低為忽視敵意。
十一、青少年在知覺母親教養方式上有顯著差異。青少年在開明自主之得分為最高,依序為寬鬆容忍、嚴格專制、疏於管教及溺愛保護,最低為忽視敵意。
十二、青少年在行為困擾上有顯著差異。青少年在自我關懷困擾之得分為最高,依序為學校生活困擾、身心發展困擾、人際關係困擾,最低為家庭生活困擾。
十三、父親教養方式越傾向於開明自主,則青少年的家庭生活困擾愈低;父親教養方式越傾向於嚴格專制及忽視敵意,則青少年的家庭生活困擾愈高。
十四、母親教養方式越傾向於開明自主,則青少年的家庭生活困擾愈低;母親教養方式越傾向於嚴格專制、忽視敵意及寬鬆容忍,則青少年的家庭生活困擾愈高。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親職教育、教學與輔導及未來研究上之建議。 /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quo of parenting style and adolescents’ behavior disturbance, and to develop a Perception of Parenting Style Scale (PPSS) for adolescents. Before surveying, an interview was conducted in order to confirm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of gender, social economic status of family and parents’ marital relationship. And subsequently the PPSS was employed to ascertain the different impacts of the three variables on parenting style and adolescents’ behavior disturbance. An interview was also conducted after the survey. Lastly,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and the interview were used to acquire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 of parenting style and adolescents’ behavior disturbance.
  617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e pilot test and the PPSS was developed from the data of the pilot test. There were 1130 high school students involved in the present study (stratify sampling was used to select the subjects from northern, western, southern, and eastern Taiwan). The instruments comprise of Perception of Parenting Style Scale, Adolescents’ Behavior-problem Scale and Parents’ Marital Relationship Scale.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were Hotelling T2, one-way MANOVA, multiple regression, one-way repeated measure ANOVA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perception of father’s parenting style.
  2.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perception of mother’s parenting style.
  3.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behavior disturbance.
  4.Adolescents among 3 groups of social economic status of family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perceiving father’s parenting style.
  5.Adolescents among 3 groups of social economic status of family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perceiving mother’s parenting style.
  6.Adolescents among 3 groups of social economic status of family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behavior disturbance.
  7.Parents’ marital relationship could be used to predict adolescents’ perception of father’s parenting style. The prediction to democracy is the highest, then neglecting hostility, nonintervention, indulgence, authoritarian and tolerance in order.
  8.Parents’ marital relationship could be used to predict adolescents’ perception of mother’s parenting style. The prediction to democracy is the highest, then neglecting hostility, nonintervention, indulgence, authoritarian and tolerance in order.
  9.Parents’ marital relationship could be used to predict adolescents’ behavior disturbance. The prediction to family life disturbance is the highest, then personal relationship disturbance, self-concern disturbanc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disturbance and school life disturbance in order.
  10.Adolescent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perceiving father’s parenting style, and furthermore their perception of democracy was the highest, then tolerance, authoritarian, nonintervention, indulgence, and neglecting hostility in order.
  11.Adolescent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perceiving mother’s parenting style, and furthermore their perception of democracy was the highest, then tolerance, authoritarian, nonintervention, indulgence, and neglecting hostility in order.
  12.Adolescent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behavior disturbance, and furthermore their self-concern disturbance was the highest, then school life disturbanc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disturbance, personal relationship disturbance, family life disturbance in order.
  13.The more democratic a father is, the lower adolescents’ family life disturbance is. The more authoritarian and neglecting hostile a father is, the higher adolescents’ family life disturbance is.
  14.The more democratic a mother is, the lower adolescents’ family life disturbance is. The more authoritarian, neglecting hostile and tolerant a mother is, the higher adolescents’ family life disturbance is.
Suggestions for parental education, teaching, educational guidance and further studies were proposed based on this study finding. / 目 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父母教養方式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11
第二節 行為困擾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25
第三節 父母教養方式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 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1
第一節 量表編製 41
第二節 調查研究 48
第三節 質性訪談 58

第四章 調查研究與訪談結果 65
第一節 基本描述統計分析 65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父母教養方式與行為困擾分析 68
第三節 全體受試者之父母教養方式與行為困擾 87
第四節 父母教養方式與行為困擾之關係 92
第五節 調查後訪談 10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1
第一節 結論 111
第二節 建議 119

參考書目 124
中文部分 124
英文部分 131

附錄 134
附錄一 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量表編製之訪問大綱 134
附錄二 調查前訪談之訪談大綱 135
附錄三 調查後訪談之訪談大綱 136
附錄四 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量表預試題本 137
附錄五 正式施測量表題本 141
附錄六 正式量表施測答案紙 146
附錄七 施測學校一覽表 149
附錄八 資料分析實例 150
附錄九 知覺父母婚姻關係量表同意書 177
附錄十 青少年行為困擾量表同意書 178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TW/092NCKU5331020
Date January 1992
Creators劉淑媛, Shu-Yuan Liu
Contributors李坤崇, Kuen-chorng Lee
Publisher國立成功大學, 教育研究所
Source SetsNational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in Taiwan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English
Type碩士
Format178
Relation一、中文部分 王玉屏(1982)。國中低收入學生行為困擾、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4,253-259頁。 王珮玲(1992)。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王瑞仁(1984)。國民中學學生生活調適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蓁蓁(2000)。台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鍾和(1995)。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甘夢龍(1993a)。我國國小學生行為困擾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6,25-52頁。 甘夢龍(1993b)。國小學生困擾何其多?國小學生行為困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教之友,44(3),15-26頁。 任以容(2004)。國中生所知覺的父母教養態度、親子衝突因應模式與其人際困擾傾向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錦鳳、段亞新(2002)。大學生身心適應調查表之編製及學生困擾分析。測驗統計年刊,10,1-38頁。 何青蓉(1985)。父母教養態度、性別角色與國中生性別角色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福田(1969)。國民中學學生(一年級)行為困擾的調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幸(1967)。高中學生行為困擾調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金惠梅(1997)。國小學童父母情緒智力.管教態度對其子女人格適應的影響。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永裕(1995)。單親兒童之親子關係、行為困擾與學習適應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美玲(2000)。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淑禛(1991)。早期家庭經驗對大學生的社會興趣與生活方式之影響-阿德勒觀念的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意玲(1993)。國中學生的困擾問題、因應策略與求助行為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麗娟(1998)。父母自我分化、教養態度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因應策略及適應影響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0 (1),91-132頁。 李文欽(2002)。國民小學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坤崇(1992)。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賡續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5,83-122頁。 李坤崇、歐慧敏(1993)。國中國小學生行為困擾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6,109-137頁。 李美華、蔡瓊月(1999)。非理性信念、父母親教育職業水準、父母管教態度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和人際關係之影響研究。台南師院學生學刊,20,37-66頁。 李雪禎(1996)。青少年的情緒經驗與父母教養方式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惠加(1997)。青少年發展。台北:心理。 李閏華(1993)。父母婚姻關係對子女婚姻態度影響之研究~以台中市未婚在學學生為對象。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蕙美(1992)。父母教養方式對其子女情緒穩定及行為困擾影響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順治(1969)。台灣省社會青年行為困擾之調查研究及孟氏行為困擾調查表之修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孟香(1988)。離婚家庭關係與學齡子女行為困擾相關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意茹(1995)。國小學生行為困擾的相關因素及其因應方式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正文(1981)。父母教養態度與少年犯行為困擾之關係。台南師專學報,14,121-160頁。 林青瑩(1999)。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家庭因素之分析研究。公民訓育學報,8,409-456頁。 林美蓉(1990)。高級護理職業學校學生行為困擾及其輔導策略。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晉宇(2003)。偏遠地區青少年休閒無聊感及休閒參與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家屏(2002)。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惠雅(1995)。父母教養行為問卷之編製。應用心理學報,4,39-72頁。 林榮俊(1997)。高雄市國民小學提早入學學生適應、行為困擾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施玉鵬(2002)。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智倫(1994)。國小學生的行為困擾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聖陽(2002)。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念、依附關係與生涯成熟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碧蓮(2001)。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世杰(2003)。青少年憂鬱與社會畏懼、雙親教養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佩君(2000)。父母管教方式、解釋風格、負向家庭生活經驗與兒童解釋風格之相關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綺櫻(1993)。父母管教態度與學齡兒童行為困擾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儷瑜(1988)。小學兒童的生活適應與親子溝通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馬靄萍(1987)。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友伴關係之調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淑芳、何秀珠(1996)。桃竹苗地區山地國小學童家庭環境、學習適應與行為困擾概況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高淑芳、陸洛(2001)。父母管教態度與國中生升學考試壓力感受之關係。應用心理研究,10,221-250頁。 孫頌賢(1990)。以家庭系統關進行家庭測量之研究---以家庭分化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台灣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98)。教育心理學。台北市:台灣東華。 張高賓(1997)。單親兒童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環境與情緒穩定之關係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筱梅(1995)。青少年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芳君(2003)。父母教養方式、自我韌性與內在性自我控制、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俊豪(1999)。簡介「父母親管教方式與管教滿意度量表」及其應用。學生輔導,63,40-49頁。 陳小娥、蘇建文(1977)。父母教養行為與少年生活適應。教育心理學報,10,91-106頁。 陳怡文(2003)。青少年父母婚姻關係知覺、父母控制知覺對其婚前性行為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怡吟(2003)。國小兒童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個人變項與其情緒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美秀(2003)。國中生知覺父母婚姻衝突、負向情緒經驗與異性交往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英豪、汪榮才、李坤崇(1993)。學習心事誰人知?國中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國教之友,44(3),5-14頁。 陳建勳(2003)。父母管教方式與國小學童道德判斷及道德行為相關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淑美(1981)。我國國民教育階段中兒童及青少年親子關係的發展。教育心理學報,14,173-188頁。 陳淑娟(2000)。國中學生行為困擾、求助態度與求助偏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琦茂(2000)。少年父母教養知覺與親子衝突之研究-未犯罪與犯罪少年之比較。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淑華(2002)。國小學生行為困擾、求助對象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廣森(1983)。國中學生及其家長、教師對學生行為困擾問題知覺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賀孝銘(1989)。中部地區高中生的困擾問題與求助態度。國立台灣教育學院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236,114-134頁。 黃春枝(1986)。青少年親子關係適應與父母管教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9,83-96頁。 黃雅羚(2003)。青少年自傷經驗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盛蘭(1999)。高中學生行為困擾問題與求助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煌鏞(1988)。家庭內聚型態與貧童行為困擾、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德祥(1998)。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 楊的祥(2003)。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批判思考教學行為與國小學童批判思考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 (4),7-28頁。 楊馥綸(1985)。南區國民中學資賦優異學生與一般學生行為困擾影響因素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雅婷(2000)。高中生知覺其父母教養方式、完美主義及身心健康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路渤瀛(1993)。國中生生活適應與逃學之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仁藝(2001)。高學業成就原住民兒童家庭因素之分析-以巴拉腦社區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富年(1980)。影響國中學生生活適應的家庭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佳彤(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與情緒管理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明松(1998)。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248,123-140頁。 劉修全(1996)。青少年的父母教養方式、依附-個體化、與自我統合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樊聯仁(1998)。不同年齡子女對父母教養方式之比較。國立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慧敏(2002)。國中生因應策略與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研究。初等教育學報,15,295 -340頁。 蔡本全、吳永列、宋一芬(1982)。國民中學學生的行為困擾與輔導。台灣教育,383,23-28頁。 蔡松瑜(2003)。國中生父母親教養知覺、家庭生活適應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敏光(1985)。高中生行為適應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惠萍(2002)。雙親教養態度、人格特質、社會支持、生活事件與青少年心理健康。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盧淑華(1999)。「得勝課程--問題解決」對國中生問題解決態度與行為困擾影響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佳芬(2002)。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惠筠(1979)。父母管教方式與少年子女的生活適應。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建文等人合著(1998)。發展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2000)。台北少年家-煩惱知多少?少年煩惱指數調查報告。台北市: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 何思祁(2003)。自殺死,青年、少年佔一半。2003年9月29日,取自http://w6.news.tpe.yahoo.com/2003/09/29/leisure/udn/4281569.html 二、英文部分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McGraw-Hill. Bao, Y. (2001). Effects of parental style and power on adolescent’s influence in family consumption decision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Blacksburg, Virginia. Bates, J. E., Pettit, G. S., Dodge, K. A., & Ridge, B. (1991). Interaction of temperamental resistance to control in the development of externalizing behavior.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4, 982-995. Baumrind, D. (1971).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Monograph, 4(1), 1-103. Buri, J. R. (1991). Parental authority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7, 110-119. Buri, J. R., Cooper, A. M., Richtsmeier, L. M., & Komar, K. K. (1991, May). Toxic familial effects of parental hostitlit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midwe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Chicago. Buri, J. R., Richtsmeier, L. M., Komar, K. K., Cooper, A. M., & Kirscher, A. (1992, May). Other-directedness: Moderating resilience during adolesce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midwe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Chicago. Ferrari, Joseph R., Olivette, & Michael J. (1993). Perception of parental contro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decision among late adolescent females. Adolescence, 28, 112, 963-971. Cohen. J. (1977).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 science.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Conger, R. D., Conger, K. J., Elder, G. H., Lorenz, F.O., Simons, R.L., & Whitbeck, L. B. (1992). A family process model of economic hardship and adjustment in early adolescent boys. Child Development, 62, 525-541. Erikson, E. H. (1965).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 Norton. Fischer, J. C., & Crawford, D. W. (1992). Codependency and parenting styles.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Freud, S. (1961). Some psychical consequences of the anatomical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 sences. London: Hogarth. Gauvain, M. & Huard, R. D. (1999). Family interaction, parenting styl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lanning: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using archival data.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3, 75-92. Hycner, R. H.(1985). Some guidelines for th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of interview data. Human Studies, 8, 279-303. Luna, G.., Quentin, C. B., & Steve B. (1998). Defining adolescent behaviour disorder: An overview.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1, 1-13. Maccoby, E. E., & Martin, J. A. (l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4, 1-101.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Mead, D. E. (1976). Six approaches to child rearing. Prove, Utah.: Brigham University. Miller, N. B., Cowan, P. A., Cowan, C. P., & Hetherington, E. M. (1993). Externalizing in preschoolers and early adolescents: A cross-study replication of a family model.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9(1), 3-18. Mistry, R. S., Vandewater E. A., Huston A. C., & McLoyd V. C.(2002). Economic well-being and children’s social adjustment: The role of family process in an ethnically diverse low-income sample. Child Development, 73(3), 935-951. Morris, A. S., Silk, J. S., Steinberg, L., Sessa, F. M., Aveneroli S., & Essex, M. J..(2002). Temperamental vulnerability and negative parenting as interacting predictors of child adjustment.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4, 461-471. Pettit, G. S., Bates, J. E., & Dodge, K. A. (1997). Supportive parenting, ecological context, and children’s adjustment: A seven-year longitudinal study. Children Development, 68(5), 908-923. Piaget, J., & Inhelder, B. (1969).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New York: Basic Books. Robinson, C. C., Madleco, B., Olsen, S. F. & Hart, C. H. (1995). Authoritative, authoritarian, and permissive parenting practices: Development of a new measure. Psychological Reports, 77, 819-830. Rutter, M. (1980). Changing youth in a changing societ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Thompson, M. J. J., Raynor, A., Cornah, D., Stevenson, J., & Sonuga-Barke, E. S. (2002). Parneting behaviour described by mothers in a general population sample. Blackwell Science, 28, 2, 149-155. Weiss, L. H., & Schwarz, J. C. (199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types and older adolescents’ personality, academic achievement, adjustment, and substance use. Child Development, 67(5), 2101-2114.

Page generated in 0.003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