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毛澤東黨」的形成與變化

鴉片戰爭後中華民族的歷史要求是民族獨立和吸收西方文化的優點建立現代化
的國家,首先科學的系統的說明那要求者是中華民國的 國父孫中山先生。
「五四運動」亦即是繼承 國父為中華民族找尋歷史的出路,不幸的是中共利
用九年的艱苦抗日戰爭,不但竊奪了國民黨的領導權,更使大陸上的人民陷於水深
火熱之中。
中共能夠利用有利於自己的條件竊取政權,不一定能夠維持和鞏固政權,中共
產生毛澤東由於長期的失敗和武裝鬥爭,由於毛澤東的權威和他的學識不平衡,所
以自一九五六年起,他慢慢失去權威並成為黨內外不能忍受的人物。
儘管毛澤東在黨內有極大的權威,可是按照職業革命家黨的原則而組成的中共
卻有牽制他的力量。「三面紅旗」的失敗,劉少奇們拉毛澤東下馬解除他偽政權主
席的職務,中共形式上捧毛正似中國人尊敬已死的父親,知道自己命運的毛澤東要
奪回黨權,不僅要在中央舉行政變還要舉行全國性的政變,這等於說他要毀滅以自
己為首的黨和大清除大部分「戰友」於是發生了「文化大革命」及「林彪事件」。
本論文題為「毛澤東黨的形成與變化」,全一冊共六章
第一章 緒論分三節
第二章 論遵義會議分三節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與毛澤東的毀黨奪權分五節
第四章 「文革」期間毛對中共黨的整頓與建設分四節
第五章 毛澤東黨的變化分三節
第六章 結論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8605
Creators林欽輝, Lin, Qin-Hui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