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台灣動態效率之評估

動態效率 (dynamic efficiency) 是探討經濟成長、財政政策效果以及資產定價的中心課題。依照Diamond (1965) 的疊代模型 (overlapping generations model),當利率小於人口成長率 (人口成長率等於經濟成長率) 時,此時資本有過度累積的現象,稱之為動態無效率 (dynamic inefficiency)。但問題在於我們應該選擇何種利率作為指標。選擇不同的利率作為基準,所得出的結論也可能會不同,因為在現實經濟社會中,利率的種類範圍非常廣泛。
基於此種理由,Abel, Mankiw, Summers and Zeckhauser (1989) 提出一種一般化準則當作判斷動態效率的標準。該方法為當總資本所得 (gross capital income) 大於總投資 (gross investment) 時,經濟體系就處於動態效率的狀態。
研究的發現與結論如下:
第一、Abel et al (1989) 的文獻發現,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加拿大皆處於動態效率的狀態。
第二、袁志剛、何樟勇 (2003) 和其他文獻發現1990年代的中國處於動態無效率的狀態。本文研究指出於2000年後,中國仍處於動態無效率的狀態。
第三、有關台灣的情形,Ahn (2003) 發現於2000年以前台灣處於動態效率的狀態。本文則斟酌以下兩項:第一、投資總額應含公共投資。第二、地租不包含在總資本所得中,因為地租與利息所得畢竟有別。探討2000年後台灣的情形,本文發現,台灣尚符合動態效率的條件。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5255029
Creators鄭博元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