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中國大陸固定資產投資活動研究

由於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屬於投資主導型,固定資產投資的變動在中國大陸的國民經濟發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歷次固定資產投資的過度膨脹,也引發了國民經濟體系嚴重的問題。因此,本論文針對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結構以及經濟效益的變動趨勢及特徵做研究分析,並探討其形成的機制及原因。
固定資產是指能長期發揮生產或服務社會的功能且保持其實物形態不變的設備,固定資產投資的規模、結構和經濟效益直接影響著未來的經濟成長、國民收入以及就業狀況,所以研究固定資產投資活動,對於了解經濟發展的模式有其重要性。
中國大陸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具有波動頻繁和波動幅度劇烈的特徵,但1981年之後,投資增長率和波動頻率都有下降的趨勢。至於各種經濟類型投資比重的變化趨勢上,從80年代開始,非全民所有制單位的投資比重即大幅上升,而且國家預算內資金佔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的比重也逐漸在下降,自籌資金和其它投資成為固定資產投資的主要資金來源。
關於固定資產投資與通貨膨脹的關係,本論文中對1980-1998年統計資料進行迴歸分析的結果,並不能得出兩者有顯著相關的結論,所以投資膨脹未必是通貨膨脹的充份條件,僅能說是其中一項重要影響因素。
在固定資產投資結構方面,呈現出明顯的非均衡發展趨勢,不但物質生產部門與非物質部門間表現出不均衡的特徵,物質生產部門內各產業的投資結構同樣具有非均衡的特性。而且自從經濟改革以來,固定資產投資的地區結構不均衡現象有持續惡化的趨勢,從投資總量和增長速度來看,東部沿海地區都超過中西部地區,而且投資比重仍持續上升。
除了產業結構和地區結構分佈不均的問題外,固定資產投資尚面臨了外延化趨勢明顯、更新改造投資嚴重不足,以及結構中技術成份低落和大量重複建設、盲目投資等嚴重問題。
最後關於固定資產投資的經濟效益問題,表現固定資產建設效益的指標:建設週期以及固定資產交付使率,在1980年之前都呈現出較大的波動,1980年之後由於投資體制的改革以及提升效益成為經濟工作的重點,固定資產投資效益狀況有所改善,整體表現也逐漸趨於穩定。固定資產投資的整體經濟效益則大致呈現出與建設效益相同的變化趨勢。
儘管在經濟改革之後,固定資產投資效益已有所改善,但依然存在若干問題,其中主要的問題有下列三點:(1)投資效益分佈不均;(2)投資資金分散,未能形成規模經濟,重複建設嚴重,影響了資源的利用效率;(3)現有固定資產設備並未獲得充分利用。
中國大陸整個固定資產投資的演變發展,在改革之前呈現出高增長、差結構與低效益的狀況,改革之後由於政治經濟環境的穩定性有所提升,並且來自非經濟面的干擾因素減少,使得投資的增長速度和結構合理許多,投資效益也因而獲得提升,但不可忽視,中國大陸的固定資產投資依然維持著強大的膨脹動能,需要持續探化投資改革促使經濟結構更加成熟。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A2002001843
Creators賴文乾, Lai, Wen-Chian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