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國大陸固定資產投資活動研究賴文乾, Lai, Wen-Ch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屬於投資主導型,固定資產投資的變動在中國大陸的國民經濟發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歷次固定資產投資的過度膨脹,也引發了國民經濟體系嚴重的問題。因此,本論文針對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結構以及經濟效益的變動趨勢及特徵做研究分析,並探討其形成的機制及原因。
固定資產是指能長期發揮生產或服務社會的功能且保持其實物形態不變的設備,固定資產投資的規模、結構和經濟效益直接影響著未來的經濟成長、國民收入以及就業狀況,所以研究固定資產投資活動,對於了解經濟發展的模式有其重要性。
中國大陸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具有波動頻繁和波動幅度劇烈的特徵,但1981年之後,投資增長率和波動頻率都有下降的趨勢。至於各種經濟類型投資比重的變化趨勢上,從80年代開始,非全民所有制單位的投資比重即大幅上升,而且國家預算內資金佔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的比重也逐漸在下降,自籌資金和其它投資成為固定資產投資的主要資金來源。
關於固定資產投資與通貨膨脹的關係,本論文中對1980-1998年統計資料進行迴歸分析的結果,並不能得出兩者有顯著相關的結論,所以投資膨脹未必是通貨膨脹的充份條件,僅能說是其中一項重要影響因素。
在固定資產投資結構方面,呈現出明顯的非均衡發展趨勢,不但物質生產部門與非物質部門間表現出不均衡的特徵,物質生產部門內各產業的投資結構同樣具有非均衡的特性。而且自從經濟改革以來,固定資產投資的地區結構不均衡現象有持續惡化的趨勢,從投資總量和增長速度來看,東部沿海地區都超過中西部地區,而且投資比重仍持續上升。
除了產業結構和地區結構分佈不均的問題外,固定資產投資尚面臨了外延化趨勢明顯、更新改造投資嚴重不足,以及結構中技術成份低落和大量重複建設、盲目投資等嚴重問題。
最後關於固定資產投資的經濟效益問題,表現固定資產建設效益的指標:建設週期以及固定資產交付使率,在1980年之前都呈現出較大的波動,1980年之後由於投資體制的改革以及提升效益成為經濟工作的重點,固定資產投資效益狀況有所改善,整體表現也逐漸趨於穩定。固定資產投資的整體經濟效益則大致呈現出與建設效益相同的變化趨勢。
儘管在經濟改革之後,固定資產投資效益已有所改善,但依然存在若干問題,其中主要的問題有下列三點:(1)投資效益分佈不均;(2)投資資金分散,未能形成規模經濟,重複建設嚴重,影響了資源的利用效率;(3)現有固定資產設備並未獲得充分利用。
中國大陸整個固定資產投資的演變發展,在改革之前呈現出高增長、差結構與低效益的狀況,改革之後由於政治經濟環境的穩定性有所提升,並且來自非經濟面的干擾因素減少,使得投資的增長速度和結構合理許多,投資效益也因而獲得提升,但不可忽視,中國大陸的固定資產投資依然維持著強大的膨脹動能,需要持續探化投資改革促使經濟結構更加成熟。
|
2 |
我國投資與生產力及薪資之關聯 / The Relationship among Investment, Productivity and Wage: Evidence from Taiwan林妏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不論是個體資料的實質薪資或是總體資料的受雇人員報酬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我國勞工所拿到的報酬皆呈現下降或成長停滯趨勢。文獻上對於薪資成長停滯的討論包括探討勞動需求面變動的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產業結構之調整、勞動供給面變動的教育政策失靈以及制度面的影響,探究其背後原因,其實都與投資決策息息相關。從總體統計資料可以得到投資與薪資之關聯,本研究進一步採用企業個體資料,為投資能夠提升勞動生產力以及薪資的論點提供個體理論基礎 (micro-foundation)。
本文研究方法除了採用常見的普通最小平方法 (Ordinary least squares, OLS)、固定效果 (fixed effect) 與隨機效果 (random effect) 等估計方式外,為了處理內生性問題,也會進一步使用一般動差法 (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 GMM) 來進行估計。本研究採用台灣經濟新報資料庫 (Taiwan Economic Journal, TEJ),2002到2014年的企業財報資料。被解釋變數有三,一為衡量勞動生產力的銷貨收入淨額,其次為薪資所得,最後為雇主所有為了雇用勞工而付出的成本,稱為勞動總所得。主要解釋變數為衡量實體投資的固定資產購置以及研究發展費用的投入,其他解釋變數則包括員工平均年資、員工平均年齡以及員工流動率。
實證結果發現,固定資產投資以及研究發展投資對於勞動生產力、薪資所得以及勞動總報酬三者都有正向顯著的影響。固定資產投資對於薪資的影響程度約為對勞動生產力的三到五成,顯示薪資成長與勞動生產力成長間存在著落差,薪資並未能完全反映勞動生產力。而研究發展投資對於薪資及勞動生產力的影響同樣存在差距,但差距較小,研究發展投資所提升的勞動生產力幅度與薪資水準幅度大約相同。
|
3 |
九○年代以來中國大陸通貨膨脹問題之研究 / A study of the problem of inflation in Mailand China from 90's陳杏環, Chen, Hsing-Hw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九○年代以來中國大陸通貨膨脹問題之研究」,其研究的範圍主要是針對一九九○年至一九九七年這一期間的中國大陸通貨膨脹問題進行分析,探討的領域則主要環繞在九○年代通貨膨脹問題的歷史背景、過程與原因、治理的政策與難題,以及通貨膨脹對中國大陸產生的影響與反通貨膨脹的政策建議等幾個方面。
首先,在時間的範圍上,筆者討論了中國大陸九○年代以前三次較嚴重的通貨膨脹,分別是一九五八年-一九六二年、一九八五年-一九八六年以及一九八八年-一九八九年這三次的通貨膨脹情況、原因與反通貨膨脹政策;接下來再分析一九九○年-一九九七年各年度的通貨膨脹情況,並且著重的討論一九九三年-一九九六年的通貨膨脹現象的特徵、影響與治理等等問題;最後再經由一九九七年與一九九八年第一年度的經濟運行倩況,來分析中國大陸未來數年可能的物價走勢,以及可能產生的通貨膨脹壓力。
其次,在內容的範圍上,筆者將論文內容分為六個章節,這六個章節的內容範圍分則為:
第一章,導論。導論共分為四個小節,第一節先說明筆者研究九○年代以來中國大陸通貨膨脹問題的動機與目的;第二節說明本論文所採用的研究方法與研究上的限制;第三節界定本論交訂論的範圍與一些研究大陸通貨膨脹問題上的重要概念;第四節則介紹幾個較符合中國大陸經濟現狀的通貨膨脹理論,並且對目前探討中國大陸九○年代通貨膨脹間題的有關文獻加以整理與探討。
第二章,九○年代以前中國大陸通貨膨脹經驗。此章內容包含四個小節,第一節,採用文獻分析的方法,分析一九五八年-一九六二年的通貨膨脹現象、成因、治理等:第二節,分析一九八五年-一九八六年的通貨膨脹原因與宏觀緊縮政策;第三節,分析一九八八年-一九人九年高通貨膨脹的再次發生與宏觀調控政策的治理;第四節,則將前述三次通貨膨脹的發生原因、宏觀調控政策的治理經驗加以歸納,並將其經驗總結作為分析九○年代通貨膨眼問題的參考。
第三章,九○年代通貨膨脹的過程與原因。此章內容亦分成四節,第一節,筆者蒐集一九九○年-一九九七年的多項經濟統計指標的月度數據,將其計算整理成年度數據,並藉由指標的變化去了解當季的物價走勢與其他通貨膨賬壓力的改變,進而了解此一時期的通貨膨脹狀況。
第四章,九○年代反通貨膨賬的政策與難題。這一章著重分析通貨膨眼的治理政策,最後一部份則比較八○年代與九○年代的通貨膨賬經驗。第一節,分析中國大陸當局於一九九三年六月份提出的「軟箸陸」宏觀調控政策的目標、內容與調控手段的應用;第二節,評估「軟著陸」宏觀調控政策的成效;第三節,提出中國大陸在實施「軟箸陸」宏觀調控政策時所遇到的難題;第四節,比較八○年代與九○年代通貨膨脹的成因、特徵以及宏觀調控政策的成效。
第五章,通貨膨賬的影響與建議。本章分成四節,第一節,分析中國大陞九○年代通貨膨賬對其社會、經濟的影響為何;第二節,對如何改善中國大陸通貨膨賬壓力的形成方面,給予政策建議;第三節,筆者認為若想有效的預防高通貨膨賬的發生,唯有建立通貨膨賬預警指標,始能防患於未然,因而參考有關文獻,嚐試性的提出中國大陸通貨膨脹預警指標的建立:第四節,依據中國大陸宏觀調控政策的可能走向,以及通貨膨脹體制性因素的改善狀況,提出未來中國大陸物價的
可能趨勢與通貨膨脹壓力形成的可能犬況。
第六章、結論,以較為精簡的方式,將第二章到第五章各章節所得出的各項論點加以簡要陳述。
最後,為了盡量僅扣住本論文的主題,有幾個相關問題因不屬於研究範圍內的主題,故筆者不擬對其作探討。第一,一般而言,當提到通貨膨賬問題網會令人聯想到菲利普斯模型,但是,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的替換作用是否存在,並非本論文討論的範圍,因此,不對此一問題作討論:第二,中國大陸通貨膨脹問題的形成雖與國有企業產權不明晰有相當大的關係,但是深入的探討國有企業如何改革的問題,也不是本論文的討論範圍:第三,金融體制與投賈體制不健全雖也是造成中國大陸通貨膨脹的重要原因,但是在此也不擬太過深入探訂其體制改革間題;第四,通貨膨脹現象對於經濟體系而言,雖可說是一種經濟波動,但是,筆者不擬從經濟週顯的角度去分析中國大陸通貨膨脹問題,所以,經濟週期的相閥問題也不是本論文的研究範圍。
|
4 |
固定資產投資計劃之研究--船舶投資為例蔡松棋, CAI, SONG-G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係探討固定資產投資的理論及其實例之應用:固定資產投資亦稱資本支出,
本文係以船舶投資為例,由於船舶投資金額龐大,而其投資收回年限亦長,因而投資
需要作長期的規劃。諸如資金來源之籌措分為舉借債務、發行股票、公司債等,而其
各別資金成本之求算,以明瞭企業所負擔的資金成本。而企業從事投資其報酬率必需
大於資金成本始可從事投資,而投資報酬率之求算,首先必須先行衡量當前預測未來
的經濟因素,以預估年年的運費收入。同時亦需考量其營運成本,以求算其報酬率。
此外,如折舊、現金流出入……等因素亦應加以考慮。
本文係就現有理論,予以實例之應用,以作為企業投資的參考,並提出個人的看法及
建議。
|
5 |
未分配盈餘加徵10%稅負與企業投資決策之關係 /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10% surtax on undistributed earnings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in Taiwan張莞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自民國87年起實施「未分配盈餘加徵10%營所稅」,已有多位學者研究兩稅合一稅制與企業投資之關係,但針對未分配盈餘加徵稅負對企業投資意願的影響,迄今尚未有以『實際加徵之稅負資料』進行實證研究探討。本研究以未分配盈餘加徵稅負對企業投資支出之影響為主軸,並進一步分析當『產業』不同或『公司規模』大小不同時,未分配盈餘加徵稅負與企業投資的關係。除此之外,將企業投資分為固定資產總額投資、固定資產淨額投資及研究發展支出。
實證結果發現:(1) 未分配盈餘加徵稅負與固定資產投資及研究發展支出之迴歸係數為負值,且當投資為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及固定資產投資淨額時,達統計上的顯著性。且由數據發現,電子產業研發費用較非電子產業高出5倍之多,因其仰賴高額研發支出,故需較多保留盈餘以因應投資需求;實施未分配盈餘加徵稅負後,電子產業實際加徵之未分配盈餘稅負較非電子產業為高,因此當政府增加未分配盈餘加徵稅負之制度,對電子產業衝擊較大。 (2) 由樣本超過200間的五大產業中發現,其投資支出與未分配盈餘加徵稅負的迴歸係數大致呈負值,且電機機械業、電子產業及建材營造業的迴歸結果達統計上的顯著性。(3) 本研究將企業依總資產規模不同分為四大組,發現當公司規模最小與公司規模最大時,此兩個組的企業,未分配盈餘加徵之稅負愈高,其固定資產投資之金額愈低。上述未分配盈餘稅負與投資的關係,可發現多數企業視未分配盈餘租稅成本為重要之投資決策考量因素,此一研究結果可提供政府制定稅務政策之參考。
|
Page generated in 0.0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