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管理資訊系統評估機制設計之研究 / A study of Designing an Evaluation Mechanism fo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1970年代以前硬體資源昂貴,是硬體投資導向的年代,程式設計視為一種藝術。1970年代因電腦程式愈來愈多,維護愈來愈困難,發生了所謂「軟體危機」。因應「軟體危機」,促使軟體工程領域快速發展,有效地改善了資訊系統開發及維護之效率。由於硬體技術之發展遠超過軟體技術之突破,造成兩者之間技術差距的擴大,也形成軟體導向投資時代的來臨。再者企業面臨的經營環境變動愈來愈快速,競爭愈來愈激烈,如何運用資訊科技來提昇其競爭能力一直是企業經營者關注的焦點。由於企業資訊系統之投資金額愈來愈龐大,資訊系統能為企業帶來那些效益呢?其效益又應如何評估?一直受到企業高階主管的關切,也促成本研究的動機。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設計一套理性且有效的管理資訊系統評估控制機制,在管理資訊系統生命週期的不同階段,皆能提供一整體的評估控制環境,確保發展中及已正式作業的管理資訊系統皆能符合組織的目標,使管理資訊系統的功能能更有效的發揮。
  探討過去有關資訊效益評估之文獻,一般的資訊效益評估方法較偏重於事後評估或間接評估(如使用者滿意度法)。本研究設計了一套新的資訊系統效益評估方法─逐項列舉法,可配合不同資訊系統發展理論和不同發展階段的資訊系統來評估其效益。
  企業為了達成其生存,成長及獲利的目標,必須因應外界環境的變化,掌握機會,避開威脅,結合本身的條件,擬定策略,在策略指導下,制定功能政策及劃分組織,這一切的作為,為了就是要達成企業的目標。為了達成組織目標,配合策略指導,應該採取哪些作為和工作,這些作為和工作在本研究即稱為組織作業體系。逐項列舉法即以組織作業體系與資訊系統功能(產出)來建立一個評估控制環境,透過理性的評估,以促使資訊系統功能(產出)與組織作業體系之符合度愈來愈高,來提昇資訊系統效益的一種評估機制。逐項列舉法實際運作時,寸提供不同發展階段(整體規劃、分析設計及正式作業)的資訊系統,進行資訊系統效益之評估控制。逐項列舉法透過製作一系列的資訊系統功能(產出)與組織作業體系關聯資料,做為使用部門與資訊部門效益評估、溝通及驗收的基礎。逐項列舉法雖然需處理大量的關聯資料,但因為關聯式資料庫技術日趨成熟,可應用來處理繁瑣的資料,提高了逐項列舉法的實用性。
  本研究以一家中大型且已實施電腦化多年的企業來做個案分析。透過個案分析的過程及其結果,發現逐項列舉法在資訊系統不同的發展階段,都能有效的促進使用部門與資訊部門之間的溝通,互相瞭解在資訊系統發展及運作過程中,使用部門應負資訊系統效益之責;資訊部門應負資訊系統效率之責。透過逐項列舉法建立的評估控制環境,能有效地評估檢討組織作業體系是由哪些資訊系統功能(產出)來達成,其效益如何?效益不佳之原因在哪裡?該如何改善?哪些組織作業體系尚未運用資訊科技,是否能運用資訊科技來提高作業效率?從另一個角度,亦能有效地評估檢討資訊系統功能(產出)是為了滿足組織作業體系之哪一項工作,其效益如何?效益不佳之原因在哪裡?該如何改善?哪些資訊系統功能(產出)無明確的欲滿足之組織作業體系之工作項目?這些資訊系統作業是否應予停止投入資源或該如何改善?當目標、策略隨環境調整,導致組織作業體系的改變,對於現有資訊帶來怎樣的衝擊?這些問題都可透過逐項列舉法的運作,提供明確的方向及做法。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3221
Creators陳盛林, Chen, Sheng Lin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