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尼采早期的藝術哲學:《悲劇的誕生》的一個詮釋 / Nietzsche's Philosophy of Art in The Birth of Tragedy

尼采認為藝術的來源是自然中的兩種藝術衝動:戴奧尼索斯式的與阿波羅式的衝動。戴奧尼索斯式藝術是在生命原始的衝動所造成的「過度」中,沈浸在迷醉與狂喜的出神忘我狀態,是充滿力量的宇宙生機的流現。阿波羅式的藝術則提供一種夢幻似的美麗外觀,以幻象的形式遮掩生命本質的恐怖。而希臘悲劇可以作為藝術精神的最完美呈現的理由,就在於它結合了這兩種衝動。悲劇結合了藝術衝動的兩種積極力量,也就是變形(transfiguration)和超越(overcoming);而悲劇的作用則在於提供尼采所謂的「形而上的安慰」。藝術不只是以美的形象掩蓋住生命令人畏懼的真實面貌,它更透過變形的作用來超越現實的恐怖,以美的形式展現自然豐沛的力量。因此,藝術指出了一種積極的面向:生命中的美學創造力使得人的生存儘管是充滿悲苦,但卻不是沒有價值而必須被否定的。生命的價值由藝術來支持,藝術的優劣也由它表現的生命力來評斷了。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呈出的藝術觀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尼采放棄以主/客觀作為評判藝術品好壞的標準。他重新定義主觀是一種主體自我與自然融合的表現,這種主體才能分受自然源源不絕的創造生機,因而能表現出普遍性。
  (2)藝術與生命的緊密連結使尼采反對以認知的態度看待藝術。蘇格拉底式的認知態度即是因為對生命的無知而產生不恰當的了解,也僵化藝術的創作力。
  (3)自然孕育了創造與破壞兩種力量,為了吸納創造力,藝術同時也把醜放入它的表現內容裡,豐富了藝術的內涵。尼采並不像當時大部分美學家,把對藝術的討論局限在對美感的分析,但他也並未因此就認為藝術缺少美的形式還可以是藝術。
  (4)以美的態度面對人生,說明生存的價值。這種態度不是把生命當成一種對象來欣賞,而是投注其中的創造精神;這是以創作者為中心的美學態度。生命價值就是建基在人對生存的苦痛不斷的超越,藝術一方面作為生命合理化的理由,同時自然的豐富創造力也使得藝術更形深刻。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3742
Creators劉佳奇, Liu, Chia Chi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