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臺北市交通問題之研究

健全的都市發展是經濟繁榮的重要基礎。都市發展面臨的問題很多,諸如房屋問題,排水、給水問題,空氣污染問題,公共衛生問題等等。就開發中國家而言,交通問題實在佔了都市發展中最大比重。因為健全的交通系統不僅維持都市的生存,而且有加速都市發展的力量;對於地面的建設與經濟的發展,將產生巨大的推動力,都市人們日常的生活,莫不藉交通以達成其工作、就學、購物、娛樂等目的。惟有完善之交通供應與設施,才能充份滿足這些基本的需要。故 國父於遺教中曾訓示:「交通為實業之母」、「無交通則國家無靈活運動之機械,其他建設之事,皆不克舉」。
有些人以為交通就是運輸,或者運輸就是交通的別名,亦或將交通和運輸合併稱交通運輸,這是一個觀念上的錯覺,交通本是社會關係的聯鎖,溝通人類生活的橋樑,倘對他名份上認識不清楚,在業務的運用上多少會發生許多誤解。我國通常所稱之「交通」兩字,乃包括通訊(Communication)和運輸(Transportation)兩者,前者分郵政和電信兩種,後者分陸上運輸、水上運輸、和空中運輸等。台北市位於台北盆地之中心,為新店溪、淡水河、基隆河三條河匯注之所,三河河面均不夠寬,昔日台北盆地水運大動脈之淡水河,由於河道淤塞,已失去運輸之價值,再加上不臨港灣,缺乏水運調劑,完全是一個陸運都市,其交通問題向為中外人所十所詬病的,即是市區陸路交通。
近年來由於經濟繁榮,人口集中,都市的發展遠超過當初設計的容量,增加過速的經濟活動愈來愈暴露了都市交通問題的嚴重性,道路交通量之過度負荷,造成都市交通之擁講與紊亂,流動機能之降低,交通事故,交通公害之日增等問題,而自民國五六年七月一日台北市改制院轄市後,其北之北投、士林,東之內湖、南港,東南之景美、木柵等六鄉鎮均併入台北市內,總面積達二七二、一○平方公里,人口增加至一百五十六萬人(至六十年七月底已增至一百八十三萬人),而達超大都市之程度(一般言,都市人口超過一百萬者,稱為「超大都市」(Super large city)),促使鄰近鄉鎮與市中心城市之間,交能流運日益頻仍,短短時間內,增加了好幾倍,這一急速增加的交通需求,使得以往不足的交通設施,更難能承負,交通問題益形嚴重。
解決問題,有賴於問題之研究,而研究之有效,有賴於方法之講求。本文僅就台北市陸路交通問題加以剖析,以明其癥結之所在,藉資對症下藥,研擬解決之徑,以為改善及建設台北交通之參考。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闡明交通對都市發展之影響,及都市交通問題之所在。並進而分析台北市交通系統之特質,及交通問題之所在。第二章至第五章皆為針對問題癥結,提出解決途徑。其中第二章為「道路系統之規劃」,係就現代都市應有的道路和基本型式,對台北道路設施概況及交通量加以分析,以改善及調整目前之道路系統。第三章為「公共交通工具之發展」,亦即發展大量運輸工具,如公共汽車、地下捷運系統,進規劃之。此外,市區鐵路之改建,停車場之設計。亦於本章一併討論。第四章為「交通事故與交通公害之防止」,首先分析台北市交通事故之趨勢及發生原因,隨即從工程(Engine ering)、執行(Enforcement)、教育(Education)三E政策來改進交通安全之措施,防止交通事故之發生。再論交通公害:汽車污染及汽車噪音,對台北市汽車污染及汽車噪音作一分析,並提出防止對策。第五章為「都市構造之變遷」,本章所採取之方法有外在的衛星市鎮之建立和內在的市中心之改造等合理都市型態,耒限制都市人口密度或減少都市人口集中,俾對大都市人口激增和交通擁塞,作釜底抽薪的根本解決。第六章為「結論」,乃扼要歸納前五章之主要論旨,作一綜合性討論,並提出幾個基本原則,以作將來發展台北交通之參考。
本文承蒙酆師裕坤惠賜有關參考資料,並於百忙之中撥冗指導,雷師飛龍多所督促,謹此申謝。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9128
Creators李章順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