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臺北市派出所設置之研究于卓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2 |
臺北市交通問題之研究李章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健全的都市發展是經濟繁榮的重要基礎。都市發展面臨的問題很多,諸如房屋問題,排水、給水問題,空氣污染問題,公共衛生問題等等。就開發中國家而言,交通問題實在佔了都市發展中最大比重。因為健全的交通系統不僅維持都市的生存,而且有加速都市發展的力量;對於地面的建設與經濟的發展,將產生巨大的推動力,都市人們日常的生活,莫不藉交通以達成其工作、就學、購物、娛樂等目的。惟有完善之交通供應與設施,才能充份滿足這些基本的需要。故 國父於遺教中曾訓示:「交通為實業之母」、「無交通則國家無靈活運動之機械,其他建設之事,皆不克舉」。
有些人以為交通就是運輸,或者運輸就是交通的別名,亦或將交通和運輸合併稱交通運輸,這是一個觀念上的錯覺,交通本是社會關係的聯鎖,溝通人類生活的橋樑,倘對他名份上認識不清楚,在業務的運用上多少會發生許多誤解。我國通常所稱之「交通」兩字,乃包括通訊(Communication)和運輸(Transportation)兩者,前者分郵政和電信兩種,後者分陸上運輸、水上運輸、和空中運輸等。台北市位於台北盆地之中心,為新店溪、淡水河、基隆河三條河匯注之所,三河河面均不夠寬,昔日台北盆地水運大動脈之淡水河,由於河道淤塞,已失去運輸之價值,再加上不臨港灣,缺乏水運調劑,完全是一個陸運都市,其交通問題向為中外人所十所詬病的,即是市區陸路交通。
近年來由於經濟繁榮,人口集中,都市的發展遠超過當初設計的容量,增加過速的經濟活動愈來愈暴露了都市交通問題的嚴重性,道路交通量之過度負荷,造成都市交通之擁講與紊亂,流動機能之降低,交通事故,交通公害之日增等問題,而自民國五六年七月一日台北市改制院轄市後,其北之北投、士林,東之內湖、南港,東南之景美、木柵等六鄉鎮均併入台北市內,總面積達二七二、一○平方公里,人口增加至一百五十六萬人(至六十年七月底已增至一百八十三萬人),而達超大都市之程度(一般言,都市人口超過一百萬者,稱為「超大都市」(Super large city)),促使鄰近鄉鎮與市中心城市之間,交能流運日益頻仍,短短時間內,增加了好幾倍,這一急速增加的交通需求,使得以往不足的交通設施,更難能承負,交通問題益形嚴重。
解決問題,有賴於問題之研究,而研究之有效,有賴於方法之講求。本文僅就台北市陸路交通問題加以剖析,以明其癥結之所在,藉資對症下藥,研擬解決之徑,以為改善及建設台北交通之參考。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闡明交通對都市發展之影響,及都市交通問題之所在。並進而分析台北市交通系統之特質,及交通問題之所在。第二章至第五章皆為針對問題癥結,提出解決途徑。其中第二章為「道路系統之規劃」,係就現代都市應有的道路和基本型式,對台北道路設施概況及交通量加以分析,以改善及調整目前之道路系統。第三章為「公共交通工具之發展」,亦即發展大量運輸工具,如公共汽車、地下捷運系統,進規劃之。此外,市區鐵路之改建,停車場之設計。亦於本章一併討論。第四章為「交通事故與交通公害之防止」,首先分析台北市交通事故之趨勢及發生原因,隨即從工程(Engine ering)、執行(Enforcement)、教育(Education)三E政策來改進交通安全之措施,防止交通事故之發生。再論交通公害:汽車污染及汽車噪音,對台北市汽車污染及汽車噪音作一分析,並提出防止對策。第五章為「都市構造之變遷」,本章所採取之方法有外在的衛星市鎮之建立和內在的市中心之改造等合理都市型態,耒限制都市人口密度或減少都市人口集中,俾對大都市人口激增和交通擁塞,作釜底抽薪的根本解決。第六章為「結論」,乃扼要歸納前五章之主要論旨,作一綜合性討論,並提出幾個基本原則,以作將來發展台北交通之參考。
本文承蒙酆師裕坤惠賜有關參考資料,並於百忙之中撥冗指導,雷師飛龍多所督促,謹此申謝。
|
3 |
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以四所國民小學為例吳素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市國民小學組織創新的現況,並探討學校組織創新所面臨到的問題與解決途徑。研究除針對相關文獻作探討,並以觀察學校與訪談方式進行,選定臺北市四所國民小學為觀察對象,並針對此四校校長進行訪談,以瞭解學校組織創新的現況,以及其所面臨到的問題、解決途徑。並將研究發現,說明如下:
一、學校組織創新因校而異,以環境創新與活動創新居多
二、學校創新共識不易建立,為學校組織創新最大的困難
三、學校組織創新經費不足,推動學校組織創新較為不易
四、校長積極倡導組織創新,以展現學校組織創新的成效
五、學校運用整合性的策略,來解決學校組織創新的問題
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發現,分別對教育行政機關和個案學校提出下列建議。
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提供學校適當的經費,支援學校組織創新
二、建立獎勵學校的制度,激勵學校全面創新
三、舉辦創新成果發表會,鼓勵學校分享經驗
對個案學校的建議:
一、建立組織創新的文化,推動永續性的創新
二、推動由下而上的創新,讓創新落實於學校
三、觀摩他校的創新成果,激發出創意的火花
|
4 |
臺北市市民健康卡社會行銷策略之研究:創新擴散觀點鄭百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多年來台灣的公共衛生政策重醫療,輕公衛,如何鼓勵民眾重視個人健康,改變健康觀念與行為,建立維護健康的自主行動,有賴具新思維的政策規劃與制定。筆者挑選臺北市市民健康卡政策作為研究個案,除了其係源自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邱文祥局長之個人創意之創新政策外,亦欲了解該「創新」藉由社會行銷策略擴散之過程與現況。
本研究除應用「文獻探討法」整理創新擴散及社會行銷的相關理論,作為個案探討的分析架構外,另以「個案研究法」了解本研究個案之背景系絡,輔以「次級資料分析法」以及「深度訪談法」,除透過現有針對使用者具信效度之問卷調查結果加以分析外,亦選擇與研究個案密切相關的受訪者進行深度訪談,以取得多元、詳盡、真實的資料,試圖自受訪者的經驗與感受,並透過理論架構的檢視,一方面給予實務或相關個案接續推動的參考,一方面透過理論與實務的對話,試圖增益理論在詮釋上的豐富性。
經由次級資料分析,在針對市民健康卡使用者的調查結果中,可以得知在「健康卡集點情形」方面,未集點或未集達兌換門檻的民眾仍然偏高;在「健康卡認知情形」方面,整體而言集點數高之民眾相較於集點數少者更加瞭解市民健康卡之集點、兌換項目及相關政策內容;在「得知訊息來源」方面,超過半數的使用者獲知市民健康卡的來源均是透過各區健康服務中心,其餘管道的宣導成效較為不彰;在「參與情形」方面,調查結果顯示健康點數集點項目太少、計點方式太嚴、集點時間太短,集點項目兌換率之高低與民眾期盼兌換項目有所落差;在「集點活動滿意度」方面,集點數較高者滿意度較集點數低者來得高;而在「是否持續參與集點活動」方面,與前述滿意度所得之結果相近。
另外經由訪談分析後,可以發現北市府衛生局在行銷擴散市民健康卡政策時,雖運用許多社會行銷管理步驟之技術與方法,但顯然未臻成熟,例如並未探討民眾有無需求、未達到針對不同性質的標的人口施以不同策略之「差異化行銷」、目標目的設定所造成的反效果、預算經費不足及道德考量不周延等,均為政策執行所遭遇之問題。而在市民健康卡政策的創新擴散部分,該政策的相對優勢、相容性、複雜性即可試用性未充分凸顯,導致多數民眾的採納度不高,且就創新決策模式面向加以探究後,亦發現該政策的誘因尚嫌不足,同樣也造成市民健康卡使用率低、空卡量高之情形。
|
5 |
戰後臺北市軍眷村之形成與變遷 / The formation and change of armed forces military dependent quarters in Taipei City during the postwar period莊勝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係以戰後在臺灣出現的新的聚落型態─軍眷村為主題,以歷史背景與地理空間為主軸,輔以法規、政策、軍事、都市設計等觀點,探討整個軍眷村從形成(生)、發展(長)、改建(死)等變遷歷程。軍眷村在包含後來升格北高兩市之廣義臺灣省境內各縣市皆有分布,且主要集中在各區域中心城市。換言之,軍眷村分布區位以各級城市為核心。城市的發展沿革,是戰後軍眷村形成背景;城市持續的都市化發展,也影響軍眷村建立後的發展變遷。因此,軍眷村發展變遷歷程,受地域在地相關因素與發展,反映出軍眷村的問題,各地實際變遷型態不同。本文選定臺灣首府臺北市為範圍,結合臺北市整體都市發展,探究臺北市的軍眷村發展演變。
軍眷村即俗稱眷村,其最初設置型態如同一般公務眷舍,為提供軍人及其眷屬所居住軍人眷舍。軍人眷舍為軍眷安置制度一環,在戰爭時期,可以同時兼顧動員集結與軍眷照護,在1921年正值第一次國共戰爭期間,已有部隊採取此措施安置軍眷。1945年後的國共內戰,是軍眷村產生的歷史背景,1949年前後,政府單位與軍種部隊陸續撤遷臺灣,也包含軍人眷屬,軍人眷屬以「集中管理,集中居住」為原則,由軍方辦理安置。
軍眷村在臺興建規劃,依興建年代可分為老眷村時期(1945-1956)、新眷村時期(1957-1980)、舊制眷村改建時期(1980-1997)、新制眷村改建時期(1997-迄今)。地域分布上以區域政治中心或中心城市為核心,或是軍眷村的列管軍種。軍眷村列管單位為陸軍司令部、海軍司令部、空軍司令部、聯合後勤司令部、後備司令部、憲兵司令部、軍備局、參謀本部軍事情報局等軍事單位,其單位部署考量單位任務,以及日治時期遺留軍事設施基礎。軍眷村相關的管理制度與組織,法規以1956年發布的《國軍在臺軍眷業務處理辦法》為依據;相關行政主管,由地方軍事性質的東南軍政長官公署負責,後來轉移至聯勤總部,1664年改由總政治作戰部統籌,各列管單位執行,聯勤留守業務署協助補給。軍眷村內部設立村內公共事務自治委員會,以及婦聯會、聯勤相關單位派駐。
臺北市從清末成為全臺灣首府,在日治時期銳意規劃經營下,打造近代化都市規模,更強化全臺首府地位。臺北市在日治時期所建立的相關都會區位,在戰後皆被延續。1949年臺北市為動員戡亂時期「臨時首都」所在地,都市建設提升到首都戰略與外交層級。日治時期的發展規模,包含相關軍事設施遺留沿用,戰後的相關國防建設,甚至是臺北市提升為首都之因素,皆影響臺北市軍眷村地域空間分布。軍眷村生活空間,不同時期所興建的軍眷村房舍,每戶生活空間與呈現的生活品質也有所差異;每戶生活空間,也反映出軍中位階尊卑概念。軍眷村村內空間,則是套用營區規劃與部隊管理方式,為因應每戶有限的起居空間,以及水源問題,原有的住宅部份空間轉為公共化設施型態。
整體軍眷村改建問題,1970年代已浮現,包含房舍老舊,聚落環境不堪與公共安全問題,以及軍眷村週遭環境變遷,都市擴張發展,軍眷村所在地不再是創建初期邊陲地區,成為都市精華地帶,軍眷村高建蔽率與低容積率成為都市發展負擔。1978年國防部擬訂《國軍老舊眷村重建試辦要點》,為第一階段的軍眷村改建。改建方式以「與地方政府合建國宅」為主,以及軍眷住宅合作社自辦重建、婦聯會改建職務眷舍、辦理遷村、就地整建等。軍眷村改建推動,也是軍眷村區域整合集體改建時刻,臺北市各區開始整併老舊軍眷村,配合國宅政策,原軍眷村區域轉變為高容積率的國宅區。1996年《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通過,軍眷村改建有了法源依據,第二階段軍眷村改建政策開始推行,以建大村、遷小村,先建後拆、全面改建辦理等原則。至此,舊有軍眷村不再興建,原有型態也因改建,逐漸走入歷史。
|
6 |
臺北市政府倫理管理之研究李明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企業界相信所謂「好的倫理為經營之道」(Good Ethics is Good Business),因而認同「倫理管理」的重要性;對公部門而言,倫理一直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價值,而且公務人員扮演著執行公共政策與落實公共利益的角色,因此,有關公部門「倫理管理」的議題也就顯得格外地重要。本文由行政倫理的概念出發,探討公部門組織結構中的倫理管理,並且參考Sheldon S. Steinberg及David T. Austern(1990)的論點,認為除了以法規來獲致與規範公務人員的倫理行為之外,在管理機制上還有四個重要的基本要素:「訓練」(Training)、「管理稽核」(Audit of Management)、「調查」(Investigation)以及「管理控制」(Management Control)。據此,本文以這四個要素檢視臺北市政府的倫理管理機制及運作情形,透過對臺北市政府政風處、人事處、主計處以及公務人員訓練中心等相關單位的深度訪談,分析其倫理管理的缺失,並提出建議與改進之道。
|
7 |
臺北市公立幼稚園學習區規劃及其運用之研究張雅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師規劃及運用學習區的理念、分析學習區空間及器材設備規劃的現況、瞭解教師對學習區的運用情形、研究教師在學習區的規劃及運用上的問題及建議,最後並做出幼稚園學習區規劃及運用的建議事項。為達此研究目的,本研究對同意接受問卷之121所公立幼稚園教師進行普查(有效樣本428人),並隨機抽取臺北市6選舉區中的各1所幼稚園,請園長推薦該園的1位教師及其規劃的學習區為參觀訪問對象,觀察紀錄6班(園)學習區規劃及師生活動情形,並針對學習區理念、規劃及運用方式等,與該班教師教師進行訪談。蒐集資料的工具包括:問卷、觀察表、訪談表、照相機等,在資料分析上,觀察與訪談主要以描述性的方式記錄,問卷調查的結果主要以次數百分比統計與Cochran Q考驗進行分析。經研究結果與分析發現:
一、教師規劃及運用學習區的理念
(一) 教師規劃學習區的目的以達成個別化學習為主。
(二) 教師在學習區配合單元及主題的實施意願上,較為消極。
二、 學習區空間及器材設備規劃的現況
(一) 學習區的規劃多能兼顧「柔和—冷硬」「開放—封閉」、 「簡單—複雜」、「高活動量—低活動量」的向度。
(二) 學習區的規劃多能符合「教育」、「開放」、「舒適」、「安全」的原則。
(三) 教師對器材設備的選購原則多重視「安全」、「實用」、「多功能」及「可移動」。
(四) 最常見的學習區類型為美勞區、益智區、積木區、圖書區及娃娃家;最容易布置及管理維護的學習區為積木區;幼兒最喜歡的學習區為娃娃家。
(五) 男童最喜歡的學習區是積木區,女童最喜歡的學習區是娃娃家。
(六) 教師對一般國小教室大小的空間內,實際所規劃的室內學習區數量多於理想上的數量。
三、 教師對學習區的運用情形
(一) 在個別化學習的落實性上,主要視教師所安排的活動及扮演角色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二) 教師對學習區統整性的落實方法並不明確。
(三) 教師對學習區活動評量的落實可再加強。
(四) 學習區的管理維護賴於師生的共同努力,整體維護管理情形良好。
四、 教師在學習區的規劃及運用上的問題
(一) 「空間限制」是影響教師規劃學習區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師在規劃上的最大問題。
(二) 「器材設備」在種類及數量的豐富性及實用性不足。
(三) 在規劃或運用學習區上的「人力不足」。
研究者根據文獻與研究發現,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 對於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 未來幼稚園的活動室(教室)設計,應為專為幼兒打造的空間。
(二) 應減輕教師行政工作的負擔。
(三) 落實幼教輔導單位的功能,尤其在設備器材、人力資源等流通及諮詢的服務上。
二、對於學校的建議
(一) 應適時支持、支援教師的需求。
(二) 鼓勵教師參加研習。
三、對於教師的建議
(一) 應積極充實自己的專業。
(二) 應善用各種社會資源。
(三) 在學習區的規劃方面
1.在「隱退」及「個人」空間方面的設計可再加強。
2.在「參與」原則上可再加強。
3.可以考慮以積木區、圖書區、娃娃家、美勞區、及益智區為優先的選擇。
4.選購並善用安全、實用、多功能並可移動的器材。
5.注意各學習區類型中兩性的均衡。
6.應多利用走廊甚至戶外空間來設置多樣化的學習區。
(四) 在學習區的運用方面
1.學習區的活動設計應以落實個別化、統整學習為主。
2.應重視並落實學習區的評量。
四、對於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 在研究方法方面
1.可將學習區依不同的空間形式、類型或其他的標準分類,選取各類型學校中的少數幾所,作個案觀察研究。
2.可以錄影的方式,彌補現場觀察記錄的不足。
(二) 在研究內容方面
可探討在教室空間有限的情形下,如何依照各類型學習區的特色及要點,更合理地規劃及運用學習區。
|
8 |
城市智慧資本指標分析及比較-以臺灣之臺北市、高雄市、臺中市及臺南市為例許嘉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目的
本研究主要著眼於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及全球化的發展,衝擊者城市的發展及治理,而競爭的層級也由企業趨向國家及城市屬於整體環境面的發展。因此,本研究的研究理論基礎主要是以智慧資本為主,來延伸探討城市的智慧資本的衡量指標,並以臺灣城市為例來分析及比較臺灣城市之城市智慧資本的現況。
研究方法
先以文獻探討找出城市智慧資本的指標及城市競爭力指標,依智慧資本之各項資本構面,取出這兩者指標中共同性較高者,並由專家法確認每項資本構面的指標。此外,研究標的城市以直轄市及縣轄市為主,再以人口多寡取出前四大城市,分別為:臺北市、高雄市、臺中市、臺南市。
發現
以城市智慧資本來看,本研究蒐集的指標資料及研究標的城市,來做各項城市智慧資本構面的相關性分析,其中以城市市場資本、城市的財務資本及城市更新資本的相關度最高。
研究限制
本研究在制定城市智慧資本指標時會因為政府統計資料的缺漏而捨去文獻中證明的重要指標,或因為某些指標政府統計沒有調查,或者該指標以城市的角度來看沒有意義,以致於在有些資本構面可能無法涵蓋該構面的意涵。
實證顯示
在這四個城市中,以臺北市的智慧資本最高也是最平均,其次是高雄市、臺中市、臺南市。
研究價值
本研究是較早使用城市智慧資本的角度來分析比較臺灣四個城市的智慧資本,並依城市智慧資本指標來加以描述城市的競爭力。
|
9 |
臺北市國小兒童遊戲與優良遊戲場規畫之研究吳旭專, Wu, Hsu-Ch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市優良國小遊戲場的現況、優良遊戲場維護管理的情形、分析國小兒童遊戲行為與遊戲場類別的關連性、探討國小兒童遊戲興趣、國小兒童使用遊戲場情形及對遊戲場的看法與期望,最後並作出國小遊戲場規畫的相關建議事項。為達此研究目的,本研究選取臺北市12行政區之12所國小的優良遊戲場、其學生和遊戲場相關行政人員為研究對象,觀察記錄12所小學遊戲場現況,並分別抽取12所小學國小學生931人(有效樣本919人:男生494人、女生425人;二年級兒童296人、四年級兒童318人、六年級兒童305人)進行問卷調查,觀察紀錄12所小學兒童下課時間在遊戲場的遊戲行為,並分別訪談各校二年級、四年級、六年級兒童男、女生各2名,12校共144名兒童,最後並針對國小遊戲場規畫與維護管理的問題,與各校遊戲場相關行政人員進行訪談。蒐集資料的工具包括:問卷、觀察表、訪談表、照相機(幻燈片)等,在資料分析上,觀察與訪談主要以描述性的方式紀錄,問卷調查的結果主要以次數百分比統計和卡方考驗進行分析。經研究結果與分析發現:
(一)臺北市國小優良遊戲場的規畫現況:1. 遊戲場的區位與配置多能符合「統整性」、「近便性」與「創造性」的原則,但並沒有無障礙遊戲環境的規畫;2. 遊戲設施內容包含範圍多樣而廣泛,頗能符合遊戲場「多樣性」、「創造性」與「發展性」的規畫原則,但遊戲設施的多功能性、遊戲設施的學校特色及可提供移動性活動的遊戲設施等方面,可以再加強;3. 各校遊戲設施的「安全性」普遍不錯,然遊戲場的鋪面以及安全距離須再改進;4. 能從各個面向的考量來規畫遊戲場地,但往往受到經費及空間不足的限制。
(二)臺北市國小優良遊戲場維護管理情形:1. 遊戲場依不同年齡的兒童分區,但使用管理不易落實;2. 遊戲設施維護情形良好,行政單位會定期檢修遊戲場,但學校缺乏一更明確的維修標準;3. 校園開放後,遊戲場面臨維護管理的問題。
(三)臺北市國小兒童遊戲行為與遊戲場類型的關連性:1. 現代遊戲場比傳統遊戲場能引發更多種類、更高層的認知性遊戲行為;2. 現代遊戲場比傳統遊戲場能引發更多種類、高層的社會性遊戲行為;3. 現代遊戲場比傳統遊戲場能使遊戲行為發展成社交性遊戲行為。
(四)臺北市國小兒童遊戲興趣:1. 兒童下課時間最喜歡去的地方為「教室」、「遊戲場」和「運動場」;2. 兒童下課時間最喜歡的活動是「和同學聊天」、「打躲避球」和「追逐遊戲」;3.「組合遊具」最受兒童歡迎,兒童喜歡某遊戲設施的理由以其好玩與否、能否滿足各種體能與遊戲需求為主;4. 男、女生的遊戲興趣差別不大;5. 低、中、高年級兒童遊戲興趣有明顯的差異。
(五)臺北市國小兒童使用遊戲場情形及理由:1. 有約四分之一的兒童「幾乎每天」去遊戲場玩,但有半數以上的兒童「幾乎很少去」遊戲場玩;2. 兒童在遊戲場中以團體一起活動為主;3. 影響兒童去遊戲場的理由以遊戲場本身的條件為主;4. 男、女生遊戲場使用情形有顯著的差異,使用理由則大致相同;5. 低、中、高年級兒童使用遊戲場情形及理由有差異。
(六)臺北市國小兒童對遊戲場的看法與期望:1. 兒童認為遊戲場位置「合適」,但遊戲設施有點「不夠多」;2. 兒童期望一個有更多遊戲設施、更具複雜度及刺激性的遊戲場;3. 男、女生對遊戲場的看法有顯著的差異,對遊戲場的期望大致相同;4. 低、中、高年級兒童對遊戲場看法與期望有明顯的差異。
研究者根據文獻與研究結果發現,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對於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1. 重視兒童遊戲環境,適度調整學校遊戲場的經費;2. 訂定更明確的遊戲設施維修標準;3. 整合遊戲場規畫相關資料,以提供各校規畫時的參考。
(二)對於學校的建議:1. 在遊戲場規畫方面:(1)遊戲場規畫應充分考量兒童身體、智能與社會的發展;(2)遊戲場規畫應能配合兒童的遊戲興趣;(3)遊戲場規畫應能配合不同年級、不同性別兒童的需求;(4)調整遊戲設施的配置方式,以符合設施間安全距離的規定;(5)學校應擬定長期的校園及遊戲場規畫計畫。2. 在遊戲場維護管理方面:(1)強調遊戲場的重要性並積極爭取遊戲場改善經費;(2)設立遊戲設施使用說明牌,落實遊戲場使用的管理;(3)建立學校與社區對校園開放的共識。3. 其他:提供樓層中的室內遊戲空間或調整下課時間長度。
(三) 未來研究的建議:1. 在研究對象方面:可以擴大範圍到各年級兒童及社區的遊戲場地;2. 在研究方法方面:可以考慮採個案研究法、可用攝影機拍攝、紀錄兒童遊戲行為;3. 在研究內容方面:可考量探討如何合理畫分國小兒童活動空間、不同性別兒童遊戲行為隨年齡發展的改變、兒童對遊戲場的安全認知、無障礙遊戲環境規畫等議題。
|
10 |
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園空間之研究--以性別使用觀點張惠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民小學男女學生在課餘時間使用校內活動空間的現況與情形、研究臺北市國民小學男女學生對廁所空間及附屬設備的看法與使用情形、了解臺北市國民小學男女學生對校園危險空間類型與造成不安全因素的看法並析論兩性意見的異同、最後提出臺北市國民小學性別空間之具體建議,俾供相關單位、人員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本研究方法分為問卷調查法與實地觀察法兩部分:(1)問卷調查對象為所抽取的51個學校各一班之六年級學生,共計抽取1,350名學生(有效樣本1,345人;女生640人,男生705人)進行問卷調查;(2)觀察對象的取得主要是以兩個行政區為一個單位,從各單位中各抽取一間學校,共六間學校進行觀察,主要觀察重點為學生下課時間所使用的校園空間、廁所與附屬設備、校園危險空間及產生不安全的因素。在資料分析上,問卷調查主要以描述性分析、次數百分比統計、卡方考驗、Cochran Q考驗、t-test考驗、Spearman等級相關、MANOVA變異數分析等方法。經研究結果發現:
一、學生認為校園各活動空間中使用者的性別印象「男比女多」的校園空間比「女比男多」的空間多。
二、學生在課餘時校園活動空間的選擇,男生勾選比例50%以上的有「班級教室內」、「運動場」、「室外籃球場」、「教室外走廊」;女生勾選比例50%以上的有「班級教室內」、「教室外走廊」、「運動場」。
三、女生易受到場地中異性影響而降低自我的使用意願。
四、在因距離太遠、不方便到達而降低使用意願的校園空間向度上,男生勾選的比例50%以上的有「圖書館」;女生則是「運動場」、「圖書館」。
五、校園空間本身也具有性別傾向;動態運動空間較屬於「男性取向的空間」;靜態學習空間較屬於「女性取向空間」、「休閒服務空間」則較為「中性空間」。
六、學生對校園廁所之馬桶形式與隔間方式的喜好具有性別差異。
七、學生對校園廁所之附屬設備的看法具有一致性。
八、不同學區、規模與性別的學生對廁所便利性、舒適性的滿意程度具有差異。
九、學生對校園危險空間前五項的排序具有一致性,分別為「地下室」、「廁所」、「圍牆角落」、「教具儲藏室」、「垃圾場」。
十、造成校園不安全空間的因素主要有「位置偏僻」、「人煙稀少」、「光線不足」、「視覺死角」。
研究者經過文獻探討與研究發現,提出下列幾點建議: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與學校的建議:(一)擬定具體明確的「性別平等教育之校園空間」的規劃方向與建議,達成性別平等的校園環境目標;(二)在學生主要上課地點附近的空地或牆面增設籃框;彈性調整下課時間,增加學生使用遠距離的校園空間;(三)規劃性別平等的校園,注重不同性別學生使用校園空間的機會均等;(四)打造符合兩性需求的校園廁所空間;(五)充實校園廁所的附屬設備,規劃更衣室與複合式盥洗室,提供學生更便利的校園空間;(六)加裝緊急求救鈴及緊急照明設備,提高廁所的安全性;定期檢視廁所便間的安全性,以降低被偷窺的可能;(七)重視各學區、規模的校園廁所環境,提高女性廁所使用數量,將廁所位置設於易達又安全的地點;(八)繪製校園危險空間地圖並張貼於校園明顯處;裝設監視器、夜間照明設備及反光鏡,減少校園的危險空間;(九)上課空間的多元性,提高學生對學校各個空間的認識;性別平等理念的再宣導,將性別平等教育真正落實於日常生活中。
二、對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一)在研究對象方面,在1.研究學校的選擇上:(1)針對不同縣市的學校進行研究;(2)針對不同年限的學校進行研究;(3)針對不同層級的學校進行研究;(4)可比較不同年齡層的學生;2.研究對象的選擇:可針對不同身分的人進行研究;(二)在學校空間的選擇上,可1.挑選單一地點進行觀察;2.挑選單一類型空間進行觀察;(三)在研究方法方面,可加入與研究對象或學校主任、校長的深度對談,則對研究對象的空間選擇或學校空間設計的背景意義能有另一番角度的看法,以便對校園性別空間的使用情形與規劃能有更進一步或不同的認識。
關鍵詞: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園空間、性別、性別與校園空間
|
Page generated in 0.013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