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9
  • 49
  • Tagged with
  • 49
  • 49
  • 49
  • 49
  • 24
  • 24
  • 23
  • 21
  • 14
  • 12
  • 12
  • 12
  • 11
  • 10
  • 10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國民小學教師辦公室之空間使用與規劃

陳浪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透過「用後評估」、「使用方式調查」的研究方法,探究國民小學辦公室與教師使用行為間的關係,經由對相關文獻的探討及運用行政資料調查、問卷調查、觀察、訪談等研究方法,對國民小學辦公室配置及配合教師使用行為的空間提供,提出辦公室空間規劃的分析,並就研究發現提出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發現國民小學辦公室的配置形態,仍以傳統的集中式辦公室為主,為求發現不同型態度辦公室空間使用的問題,本研究選擇五所學校做個案調查,研究結果說明如下:   一、辦公室的配置型態的影響因素:     國民小學設備標準、建築經費核撥方式、(教育行政)主事者觀念、校地面積與學校規模是主要的影響因素。   二、辦公室空間使用現況:    (一)班級教室因為空間有限,學生人數多,教師能使用的空間很小,不是理想的級任教師辦公空間。    (二)目前國民小學辦公室是學校行政管理中心,各項教師會議、研習等活動在此舉行,同時也是都是教師工作、休憩、聯誼的主要空間。    (三)、辦公室空間使用之現存問題:1.辦公室與教室的距離是影響教師使用的重要因素,集中式辦公室可及性低,教師使用不便;2.分辦公室設置時因為功能設計不同,(供行政使用或教師使用)教師的使用方式也不相同;3.教師希望辦公室增加休憩、提供生理必須活動空間、儲存物品、公務處理等機能,並增加休閒及辦公設備;4.教師希望增設學年辦公室、教師準備室等使用空間。   三、辦公室空間規劃與提供之分析:    (一)、學校行政管理空間之提供:辦公室為「學校行政管理空間」、「校內會議空間」、「教師研習空間」、「教師接見訪客空間」。    (二)、教師工作空間之提供:辦公室是教師作「教學研究與準備的空間」、「學生之照顧與個別輔導的空間」、「披改作業與儲存物品的空間」。    (三)、教師休憩、聯誼空間之提供:辦公室是教師在課間休息時間、科任課時間的休憩空間,應重視教師聯誼活動空間之規劃。    (四)、教師生理必須活動空間之提供:教師之午餐、午休、飲水、上廁所等問題應於規劃辦公室空間時妥善處理。   四、研究建議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對有關國民小學辦公室之法令規章進行檢討、改變經費核撥方式。    (二)、對國民小學學校行政的建議:配合學校規模及教師使用辦公室之習慣規劃辦公室配置方式,妥善運用空餘校舍及空間規劃教師辦公室,經費及資源的應用以滿足教師需求為優先。    (三)、對進一步研究的建議是擴大研究的範圍,包括擴大研究地區和擴及其他的學校建築空間。 /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office and ways of teacher' employment through such methods as post-occupancy-evaluation and investigation on occupancy style at elementary school. After the research on related topics, adminisitrative documents, and series questionare,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 I hope to analyze the planning of school office at elementary school in terms of the arrangement of administrative center and teachers' habit. It is also my aim to make some suggestion at the end of this thesis.   Most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arrange and employ school office in conventional way--administrative center in wicth all teaching staff work together.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use of teaching office, I choose five schools for case study in my research, and the following is the outcome of my study:   1.Elements influencing the arrangement of school office   Such elements as Equipment Standards at Elementary School, the ways of appropriation and payment for school building, the notion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 campus, and the pattern of school are the main essentail elements.   2.The status quo of using school office    (1).Classroom is not the ideal sqace for teacher to deal with administrative affairs since there are too many students in a small room.    (2).Currdnt school office is not only the center of administion but also the place in which teachers wrok, rest, and exchange information. It is also the place where all meeting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take place.    (3).Current problems in the using of school office are: (a)The distance between teaching office and classroom influences teachers' clination to use school office; it causes great inconvenience for teachers to wowk in a centerred office. (b)The difference in designing sub-office for various function leads to different way of teachers' employment. (c)Teachers hope that school office have enough room for rest, necessary physical action, storage,and handing administrative affairs. They expect more equipment for entertainment and more material for adminis-trative need. (d)Teachers also hope the establishment of grade office and teacher's office and teacher's preparatory room.   3.Planning and analyzing the space of school office    (1).providing space for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Define school office as "sapce of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space for school meeting","space for teacher's study",and'' space for school teacher to receive visitor."    (2).providing working space for teachers:      School office is"the space for research and teaching preparatory","the space for individual student's guidance and garding", and "the space for strage and correcting students'assignment.    (3).providing teachers with space for rest and entertainment:      School office is the place for teacher to rest at intermission or at leisure. The administrative authority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lanning of space for teacher' intercourse.    (4).providing teachers with space for necessary physical action:      Such problems as the place for lunch and intermission, the supply-ing of water, and the location of toilet should be considered thoroughly while planning school office.   4.Suggestions    (1).to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authorty:      The administrative authority should examine current regulations and codes, codes, improve the way of appropriation.    (2).to the administr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School administrative staff should design the location of school offi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attern of school and the habit of teachers, and make the best use of vacant building and office while planning teachers' office. The employment of fund and resourses should satisfy teachers' need first.    (3).to further study:      Study on the situation of more area and other function of school building (such as specific classroom and library ) should be made.
2

臺北市國民小學組織結構與教師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

黃三吉, HUANG, SAN-J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下列問題:一、國民小學組織結構運作及教師工作倦怠感是否因學校所在地區、班級數不同而有差異?二、國民小學教師是否因個人特質不同其工作倦怠程度方面有顯著差異?三、學校組織結構各層面(即專門化、標準化、正式化、集中化、傳統化)與工作倦怠各層面(即情緒耗竭、無人情味、個人成就感)之間是否有相關存在?四、學校組織結構與教師個人特質是否對工作倦怠有預測作用?五、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了解與改善教師工作倦怠之參考。本研究以台北市42所國民小學教師506 人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教師背景資料調查表」、「國民小學組織結構調查問卷」、「教師工作狀況調查問卷」第三種。所蒐集的資料,分別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多重比較(薛費法)、簡單相關分析、T考驗及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根據統計分析的結果,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國民小學組織結構之運作因學校班級數之不同,在專門化、標準化、正式化與傳統化上有顯著差存在。 二、國民小學教師因個人背景不同在工作倦怠感上有差異存在。 1.不同年齡組教師在工作倦怠、情緒耗竭及個人成就感上有顯著差異存在。其中 51?60歲組及41?50歲組都比30歲以下組顯現出較高的個人成就感。顯示:年 齡較高者比年輕者有較高的個人成就感。 2.不同任教年資組教師在工作倦怠、情緒耗竭及個人成就感上有顯著差異存在。 任教五年以下的教師在「情緒耗竭」上的工作倦怠程度高於任教26年以上的教 師,顯示年資較淺者,情緒耗竭較高。而任教5年以內的教師在「個人成就感 上的感受低於16?20年及26年以上組,而任教 6?10年的教師也比任教26年以 上的教師低,顯示年資較久者有較高的個人成就感。而年資淺者,個人成就感 較低。 3.不同職務組教師在工作倦怠上,就整體而言,有顯著差異存在。 4.不同婚姻組教師在工作倦怠及個人成就感上有顯著差異存在。已婚教師比未婚教師有較高的個人成就感。 5.不同薪資教師在工作倦怠、情緒耗竭、無人情味、個人成就感上均有顯著的差異存在。40,001元以上組教師在「情緒耗竭」、「無人情味」量表上均有別於20001元?30000元組。而個人成就感方面,20001元?30000元組與40001 元以上組之間,及30001元?40000元與40001 元以上組之間之間有顯著差異存在。 顯示薪資愈低者,在「情緒耗竭」及「無人情味」上之工作倦怠有愈高的傾向 ,而薪資愈高者則有較高的個人成就感。 三、學校組織結構愈專門化、標準化、正式化,教師工作倦怠愈低;愈集中化、傳統化則教師工作倦怠愈高。 四、學校組織結構與教師個人特質對教師工作倦怠具有預測力。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 一、對教育行政機構的建議: (一)對國小教師的薪資做合理的調整。 (二)實施定期工作調換。 (三)教育專業團體應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四)提高教師員額編制,降低班級人數。 (五)提供多元途徑的進修方式。 (六)建立教師陞遷管道及證照制度。 (七)大學或師院應開設心理衛生課程。 (八)增強福利措施、建立申訴管道。 (九)教育局應常辦理未婚教師聯誼活動。 二、對教師本身的建議 (一)學習控制時間的技巧。 (二)安排適當的休閒活動。 (三)練習放鬆。 (四)尋求社會性支持。 (五)做一個高附加價值的教師。 三、最後並提出研究檢討及未來研究上的建議。
3

台北市國民小學視覺環境調查

周美齡, Zhou, Mei-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針對台北市國民小學的教室採光及色彩兩大主題,探討有利於學習的採光及色 彩理論,並經實地調查,提出改進意見。本研究計分五章,首章緒論內共有四節:第 一節為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為研究範圍與方法,第三節研究資料來源,第四節:專有 名詞銓釋。第二章為「學校採光理論」,其中共含八節,第一節學校視覺環境的重要 性,第二節光度,第三節光質,第四節燈光裝置的型式,第五節日光控制與利用,第 六節眩光的產生與防止,第七節採光與色彩的關係,第八節學校採光應注意事項,第 三章學校色彩理論,其中包括六節,第一節色彩之屬性,第二節色彩系統的研究,第 三節色彩設計的原則,第四節色彩的作用,第五節色在學校教育上的功能,第六節學 校色彩的應用原則。第四章台北市國民小學視覺環境之調查計劃與實施,第五章為結 論與建議。
4

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自我實現之研究:臺北縣之個案分析

林秀紅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提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自我實現之現況,並探討兩者間的關聯性。研究中是以台北縣政府所屬67所縣立國民小學、1025位教師為施測樣本,以「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自我實現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將所蒐集的資料分別以「平均數」、「標準差」、「單因子變異數分析」、「t考驗」、「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與討論。歸納有九項研究發現: 一、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多數肯定校長的轉型領導行為。 二、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普遍具高程度自我實現之表現。 三、不同學校環境變項,教師知覺的校長轉型領導行為並無顯著差異。 四、不同校長屬性變項,教師知覺的校長轉型領導行為並無顯著差異。 五、不同學校環境變項,教師自我實現程度並無顯著差異。 六、不同教師屬性變項,教師自我實現程度並無顯著差異。 七、校長與教師所知覺的校長轉型領導行為有顯著差異。 八、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教師自我實現程度有顯著相關。 九、校長轉型領導行為各層面對整體教師自我實現具有預測效果。 依據上述研究發現提出建議,以提供教育行政機關、國小校長、教師以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期使有助於學校教育之進步與發展。
5

政府採購法對國民中小學總務行政影響之研究

古如毓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政府採購法實施後對國民中小學總務行政影響之情形,並瞭解學校採購人員對影響國民中小學執行採購因素的看法上之差異情形,依統計分析結果進行綜合討論,以進一步對目前國民中小學總務行政執行政府採購法之相關缺失提出改善之道。 本研究主要採用調查研究法,研究對象包括台北市、台北縣、桃園縣、新竹市、新竹縣等五縣市國民中小學之校長、會計、總務主任與事務組長為母群體,抽取1340學校採購人員為樣本,以自編之「政府採購法對國中小總務行政影響之調查問卷」進行問卷調查,有效問卷共計1173份。所得資料以SPSS 10.0 for Windows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並以t檢定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進行假設考驗。達顯著之研究假設則進一步以薛費法(Scheffé method)進行事後比較,以了解各組之差異情形。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就專業知能方面 (一)男性採購人員對「專業知能」的要求程度明顯高於女性採購人員。 (二)準備退休期(51歲以上)之採購人員對「專業知能」的要求程度顯著高於資深期(41-50歲)之採購人員。 (三)「總務主任」對「專業知能」的要求程度明顯高於「會計主任」。 (四)於民國88年8月1日前擔任總務工作職務者的採購人員對「專業知能」的要求程度顯著高於民國88年8月1日前沒有擔任總務工作職務者。 (五)服務於城市之學校採購人員對「專業知能」的要求程度顯著高於偏遠地區之學校採購人員。 (六)新竹市之學校採購人員對「專業知能」的要求程度顯著高於其他縣市之學校採購人員。 二、就採購效率方面 (一)於民國88年8月1日前擔任總務工作職務者的採購人員認為政府採購的「採購效率」高於民國88年8月1日前沒有擔任總務工作職務者的採購人員的看法。 (二)學校規模為「27-35班」之採購人員認為政府採購的「採購效率」顯著高於「54-62班」之採購人員的看法。 (三)新竹市之學校採購人員認為政府採購的「採購效率」明顯高於其他縣市之學校採購人員的看法。 三、就採購公平性方面 (一)男性採購人員認為政府採購的「採購公平性」顯著高於女性採購人員的看法。 (二)「總務主任」認為政府採購的「採購公平性」顯著高於「會計主任」。 (三)「師大、師院或教育學院」畢業者之採購人員認為政府採購的「採購公平性」顯著高於「研究所(含)以上」畢業者之採購人員的看法,同時也高於「一般大專院校」畢業者。 (四)於民國88年8月1日前擔任總務工作職務者的採購人員認為政府採購的「採購公平性」顯著高於在民國88年8月1日前沒有擔任總務工作職務者的採購人員的看法。 (五)新竹市之學校採購人員認為學校的「採購公平性」顯著高於其他縣市之學校採購人員的看法。 四、就採購人員壓力方面 (一)投入期與紮根期(31-41歲)之採購人員認為政府採購法實施後學校的「採購人員壓力」顯著高於資深期(41-50歲)採購人員的看法。 (二)「總務主任」認為政府採購法實施後學校的「採購人員壓力」顯著高於「校長」、「會計主任」與「事務組長」的看法。 (三)台北市之學校採購人員認為政府採購法實施後學校的「採購人員壓力」顯著高於台北縣之學校採購人員的看法。 本研究依研究發現對主管機關、上級機關、學校採購人員與未來研究方向提出下列建議,以供參考: 一、對主管機關的建議: (一)學校應增加專業採購人員的員額編制以避免由非相關專業人員來進行採購作業; (二)應統一培訓採購專業人員以避免縣市間採購人員專業知能上的差異; (三)應深入瞭解學校採購人員之實際需求並滿足它; (四)應提高學校採購人員的薪酬或減少其授課時數; (五)應將政府採購法納入大學教育行政課程或教師養成之相關課程中。 二、對上級機關的建議: (一)應建立聯合發包中心以避免學校採購作業人力與物力之浪費; (二)應建構良好的資訊網站; (三)應建立縣內專業採購人員網絡。 三、對學校採購人員的建議: (一)應積極參與各類研習活動以增進專業執行能力; (二)應暢通採購諮網絡以增進彼此意見交流; (三)應瞭解各種壓力調適的方法以調解採購執行過程的壓力。 四、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就研究對象方面,可將員額配置之變項納入背景變項進行分析; (二)就研究方法方面,可兼採質性研究以更深入瞭解問題; (三)就研究內容方面,可擴大影響採購作業相關因素之探討。 / The present study aims at the impact of the enforcement of the Government Procurement Law on the general & administrative affairs of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primary schools. The study is intended to look into the school procurement officers’ viewpoint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factors related to the procure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primary schools. Based on the outcome of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it will launch a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to further work out the correct actions against the shortcomings found in the enforcement of the Government Procurement Law by the schools’ general & administrative functions. The present study mainly adopts a survey study method aiming at the targets including the principals, accountants, heads of the general affairs and general affair sections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primary schools in Taipei City, Taipei County, Taoyuan County and Hsinchu City and Hsinchu County, taking 1,340 school procurement officers as the samples. Using the “Questionnaire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General and Administrative Affair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Primary Schools” compiled by the Researcher,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receive a total of 1,173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hich were analyzed through SPSS 10.0 for Windows software packages, further analyzed through t-test and one-way ANOVA for assumption and test. Those up to the significant research hypothesis were further taken into comparison through the Schefféémethod to look into various divergences. The study yielded the findings notably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I. In terms of expertise: (I) Male procurement personnel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female counterparts in the demand of “expertise”. (II) The procurement personnel ready to retire (age over 51)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unterparts at senior ages (age 41~50) in the demand of “expertise”. (III) The “heads of general affair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heads of accounting” in the demand of “expertise”. (IV) The procurement personnel joining the general affairs before August 1, 1999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unterparts joining the general affairs after August 1, 1999 in the demand of “expertise”. (V) The procurement personnel serving in the urban area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unterparts serving in the rural areas in the demand of “expertise”. (VI) The procurement personnel serving in Hsinchu City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unterparts serving elsewhere in the demand of “expertise”. II. In terms of procurement efficiency: (I) The procurement personnel joining the general affairs before August 1, 1999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unterparts joining the general affairs after August 1, 1999 in the belief of the “procurement efficiency” by the government. (II) The procurement personnel serving in schools with the scale of “27-35 classe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unterparts serving in schools with the scale of “54~62 classes” in the belief of the “procurement efficiency” by the government. (III) The procurement personnel serving in Hsinchu City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unterparts serving elsewhere in the belief of the “procurement efficiency” by the government. III. In terms of “impartial practice in procurement practice”: (I) Male procurement personnel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female counterparts in terms of the “impartiality in procurement” by the government. (II) The “heads of general affair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heads of accounting” in terms of the “impartiality in procurement” by the government. (III) The procurement personnel graduated from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Normal College or Educational College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unterparts graduated from “Graduate School (inclusive) and higher institutions”, and higher than counterparts graduated from other gener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s well in terms of the “impartiality in procurement” by the government. (IV) The procurement personnel joining the general affairs before August 1, 1999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unterparts joining the general affairs after August 1, 1999 in terms of the “impartiality in procurement” by the government. (V) The procurement personnel serving in Hsinchu City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unterparts serving elsewhere in terms of the “impartiality in procurement” by the government. IV. In terms of pressure upon the procurement personnel: (I) The procurement personnel at rooting ages (age 31~41)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unterparts at senior ages (age 41~50) in terms of the pressure of the procurement by the government. (II) The “heads of general affair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principals”, “heads of accounting” and “general affairs section chiefs” in terms of the pressure of the procurement by the government. (III) The procurement personnel serving in Taipei City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unterparts serving in schools in Taipei County in terms of the pressure of the procurement by the government. Based on the findings yielded in the present study, proposals will be offered to 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 of the government, superior authorities, the procurement personnel at schools as well as future researchers: I. Proposals to 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 of the government: (I) That schools should staff themselves with more professional procurement personnel and should prevent assigning non-professionals to launch procurement; (II) That procurement professionals should be trained and groomed through package efforts to prevent the professional expertise deviation between those in urban and those in rural areas; (III) That they should make in-depth awareness of the substantial needs of the procurement personnel at school and try to satisfy them; (IV) That the remuneration should be raised, and the teaching hours should be reduced to procurement personnel at school; and (V) That the Government Procurement Law should be covered in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or Faculty Development Programs in universities. II. Proposals to superior authorities: (I) That a concerted contract awarding center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prevent unnecessary waste in the resources and procurement personnel; (II) That sound information websites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III) That professional procurement personnel websites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side the county. III. Proposals to the procurement personnel at schools: (I) That the procurement personnel should vigorously participate in a variety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programs to enhance their expertise; (II) That they should set up barrier-free procurement information websites to enhance sound interchanges of their opinions; (III) That they should probe into the methods to soothe pressure so as to ease up pressure in the procurement process. IV. Proposals to the future researchers: (I) That they should put the variables in the personnel lineups into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for analysis. (II) That in terms of research method, they should adopt qualitative studies to make possible more in-depth awareness of the issues; and (III) That in terms of the contents of study, they should expand the range of probes into the procurement related factors.
6

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以四所國民小學為例

吳素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市國民小學組織創新的現況,並探討學校組織創新所面臨到的問題與解決途徑。研究除針對相關文獻作探討,並以觀察學校與訪談方式進行,選定臺北市四所國民小學為觀察對象,並針對此四校校長進行訪談,以瞭解學校組織創新的現況,以及其所面臨到的問題、解決途徑。並將研究發現,說明如下: 一、學校組織創新因校而異,以環境創新與活動創新居多 二、學校創新共識不易建立,為學校組織創新最大的困難 三、學校組織創新經費不足,推動學校組織創新較為不易 四、校長積極倡導組織創新,以展現學校組織創新的成效 五、學校運用整合性的策略,來解決學校組織創新的問題 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發現,分別對教育行政機關和個案學校提出下列建議。 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提供學校適當的經費,支援學校組織創新 二、建立獎勵學校的制度,激勵學校全面創新 三、舉辦創新成果發表會,鼓勵學校分享經驗 對個案學校的建議: 一、建立組織創新的文化,推動永續性的創新 二、推動由下而上的創新,讓創新落實於學校 三、觀摩他校的創新成果,激發出創意的火花
7

台北市國小學生適性賞罰策略之研究

吳美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下二個問題:一、國小教師對不同年級學生的常見行為,運用了哪些有效的賞罰策略?二、不同年級、性別、學業成績的國小學生選擇接受的賞罰策略有何差異? 以台北市公立國小師生為研究對象,運用隨機抽樣方式選取受試樣本,二者的有效問卷回收率皆達五成以上。研究分為二階段,首先針對教師進行「國小學生適當與不適當行為的出現頻率」暨「國小教師對學生適當與不適當行為有效的賞罰策略」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進行次數百分比的統計,以獲得教師運用了哪些策略的發現,並據以編製「國小學生對賞罰策略的接受度」問卷(二、四、六年級部份),為第二階段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再進行對數化變異數分析(logit分析),以探索不同特質學生對選擇接受策略的差異。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有以下幾點: 一、「公開口頭讚美」、「告知家長」的獎賞,以及「口頭提醒、勸導或警告」、「告知家長」、「剝奪喜愛的活動或時間」的處罰,都是各年級教師一致最為常用的有效策略。 二、相較之下,同一年級教師所使用的有效策略大致類似,但各年級之間仍有部份差異存在,越低年級給予較具實質性的獎賞,「榮譽簿上打×」及不當社會行為的「暗示應注意的警告」處罰;越高年級給予重視同儕、成績的獎賞,「糾正」或「公開」的處罰。 三、在獎賞方面,各年級學生一致較選擇接受有形的獎賞,而「教師喜悅的表情」、「對學生的好表現點點頭」等非實質、較輕微的方式也多被選擇接受,但「公開稱讚」則較少被選擇接受。在處罰方面,各年級學生則較選擇接受輕微的,以及符合不當行為性質或原因的策略,但「剝奪喜愛的活動或時間」、「告知家長」則較少被選擇接受。 四、多數教師使用的有效賞罰策略和學生多數選擇接受的賞罰策略,二者之間的排序比較結果,除了「口頭提醒、勸導或警告」、「暗示應注意的警告」為有效與接受的處罰策略外,多顯示出負向的關係。 五、各年級學生對選擇接受策略的個別差異效果考驗結果,就各年級來看,越高年級有較多行為的選擇接受策略有性別的效果、成績的效果,其中又以性別的效果最多。 六、中、高年級女生比男生較多選擇接受重視和老師之間關係的獎賞,教師間接或私下提醒、告誡的處罰;而中、高年級男生則比女生較多選擇接受「喜愛的活動或時間」的獎賞,以及或許會令教師較有情緒反應,並且是比較直接或公開方式的處罰,但卻較少選擇接受「剝奪喜愛的活動或時間」的處罰策略。 七、較輕微、私下的,且讓學生有改過機會的處罰,是中、高年級成績較好的學生比成績較差的學生較多選擇接受,至於「剝奪喜愛的活動或時間、告知家長」(四年級)、「教師常駐足學生身旁」(六年級),則是成績較好的中、高年級學生較少選擇接受。 八、僅在六年級「有禮貌,態度謙和」的行為上,顯現學生對選擇接受獎賞策略的性別與成績的交互作用效果,並可大致發現,就同一策略來看,成績較好的女生比男生較選擇接受的策略,多和成績較差的男生比女生較選擇接受策略的結果一致,反之亦然。 九、各年級學生對選擇接受獎賞策略的成績差異效果考驗,及對處罰策略的性別與成績的交互作用效果考驗,並未獲得統計上的顯著性,此一部份仍待更多進一步的研究。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提供教師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問題…………………………………………………………………2 第三節 名詞界定……………………………………………………………2 第四節 範圍與限制…………………………………………………………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賞罰的爭議………………………………….……………….……5 第二節 賞罰的運用………..…………………………………………….17 第三節 適性的賞罰策略……………………………….…………………51 第三章 方法 第一節 樣本…………………………………………….………………66 第二節 工具………………………………………………………………68 第三節 實施程序…………………………………………………………70 第四節 資料處理…………………………………………………………71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學生常見行為分析………………………………………………73 第二節 教師使用的有效賞罰策略分析…………………………….. .78 第三節 學生接受的賞罰策略分析………………………………………91 第四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15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85 第二節 建議……………………………………….…………………..189 參考書目……………………………………………………….………….194 附錄 附錄一「國小學生適當與不適當行為的出現頻率」暨「國小教師對 學生適當與不適當行為有效的賞罰策略」調查問卷………202 附錄二「國小學生對賞罰策略的接受度」調查問卷(二年級部份).210 附錄三「國小學生對賞罰策略的接受度」調查問卷(四年級部份).216 附錄四「國小學生對賞罰策略的接受度」調查問卷(六年級部份).222 圖表目次 圖1 建設性管教的三角模式………………………………..…………...30 圖2 實施程序流程圖…………………………………………………….. 71 表1 獎賞(正增強)、處罰、負增強的區別………………………….….9 表2 日本國小學生希望的處罰方式………………………………….…..56 表3 我國國小學生最喜歡的前三項增強物……………………………….58 表4 賞罰(處置)策略的接受度評定之相關研究一覽表………….…..60 表5 教師部份的調查問卷發放與回收統計表…………………...……..66 表6 學生部份的調查問卷發放學校與回收年級統計表…………….....67 表7 二年級學生回收有效問卷統計表…………………………………….67 表8 四年級學生回收有效問卷統計表…………………………………….68 表9 六年級學生回收有效問卷統計表…………………………………….68 表10各年級學生和學業有關的常見適當行為出現頻率百分比及次序….73 表11各年級學生和學業有關的常見不適當行為出現頻率百分比及次序 74 表12各年級學生和日常生活規範有關的常見適當行為 出現頻率百分比及次序….....................75 表13各年級學生和日常生活規範有關的常見不適當行為 出現頻率百分比及次序.......................76 表14六大類114項獎賞策略合併為29個獎賞策略表……………………. 78 表15六大類109項處罰策略合併為39個處罰策略表……………………. 79 表16二年級教師對學生適當行為有效獎賞策略的使用百分比統計表.…85 表17二年級教師對學生不適當行為有效處罰策略的使用百分比統計表.86 表18四年級教師對學生適當行為有效獎賞策略的使用百分比統計表.…87 表19四年級教師對學生不適當行為有效處罰策略的使用百分比統計表.88 表20六年級教師對學生適當行為有效獎賞策略的使用百分比統計表.…89 表21六年級教師對學生不適當行為有效處罰策略的使用百分比統計表.90 表22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1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91 表23二年級第1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 .92 表24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2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92 表25二年級第2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92 表26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3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93 表27二年級第3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93 表28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4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93 表29二年級第4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94 表30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5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94 表31二年級第5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94 表32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6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95 表33二年級第6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95 表34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7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95 表35二年級第7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96 表36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8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96 表37二年級第8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96 表38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9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97 表39二年級第9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97 表40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10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98 表41二年級第10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98 表42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11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98 表43二年級第11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99 表44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12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99 表45二年級第12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99 表46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13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0 表47二年級第13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0 表48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14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0 表49二年級第14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1 表50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15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1 表51二年級第15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1 表52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16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2 表53二年級第16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2 表54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17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2 表55二年級第17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3 表56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18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3 表57二年級第18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3 表58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19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4 表59二年級第19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4 表60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20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4 表61二年級第20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5 表62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21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5 表63二年級第21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5 表64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22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6 表65二年級第22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6 表66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23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6 表67二年級第23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7 表68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24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7 表69二年級第24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7 表70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25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8 表71二年級第25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8 表72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1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8 表73四年級第1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9 表74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2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9 表75四年級第2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9 表76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3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10 表77四年級第3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10 表78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4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11 表79四年級第4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11 表80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5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12 表81四年級第5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12 表82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6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12 表83四年級第6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13 表84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7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13 表85四年級第7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13 表86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8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14 表87四年級第8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14 表88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9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15 表89四年級第9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15 表90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10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16 表91四年級第10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16 表92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11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16 表93四年級第11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17 表94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12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17 表95四年級第12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17 表96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13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18 表97四年級第13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18 表98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14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19 表99四年級第14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19 表100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15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20 表101四年級第15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20 表102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16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21 表103四年級第16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21 表104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17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21 表105四年級第17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22 表106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18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22 表107四年級第18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22 表108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19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23 表109四年級第19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23 表110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20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24 表111四年級第20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24 表112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21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24 表113四年級第21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25 表114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22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25 表115四年級第22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25 表116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23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26 表117四年級第23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26 表118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24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27 表119四年級第24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27 表120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25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27 表121四年級第25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28 表122不同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25題行為接受策略之logit分析……128 表123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26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28 表124四年級第26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29 表125不同性別的四年級學生在第26題行為接受策略之logit分析….…129 表126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27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29 表127四年級第27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30 表128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28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30 表129四年級第28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30 表130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29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31 表131四年級第29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31 表132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30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31 表133四年級第30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32 表134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32 表135六年級第1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32 表136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2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33 表137六年級第2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33 表138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3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34 表139六年級第3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34 表140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4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35 表141六年級第4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35 表142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5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35 表143六年級第5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36 表144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6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36 表145六年級第6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36 表146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7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37 表147六年級第7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37 表148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8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38 表149六年級第8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38 表150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9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39 表151六年級第9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39 表152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0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40 表153六年級第10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40 表154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1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40 表155六年級第11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41 表156不同性別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1題行為接受策略之logit分析…..141 表157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2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41 表158六年級第12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42 表159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3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42 表160六年級第13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42 表161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4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43 表162六年級第14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43 表163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5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43 表164六年級第15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44 表165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6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44 表166六年級第16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44 表167不同性別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6題行為接受策略之logit分析….…145 表168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7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45 表169六年級第17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45 表170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8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46 表171六年級第18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46 表172不同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8題行為接受策略之logit分析…….147 表173不同性別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8題行為接受策略之logit分析…….147 表174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9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47 表175六年級第19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48 表176不同性別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9題行為接受策略之logit分析…….148 表177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20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48 表178六年級第20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49 表179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21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49 表180六年級第21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49 表181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22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50 表182六年級第22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50 表183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23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51 表184六年級第23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51 表185不同性別的六年級學生在第23題行為接受策略之logit分析…….151 表186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24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52 表187六年級第24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52 表188不同性別的六年級學生在第24題行為接受策略之logit分析…….153 表189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25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53 表190六年級第25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53 表191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26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54 表192六年級第26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54 表193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27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55 表194六年級第27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55 表195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28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55 表196六年級第28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56 表197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29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56 表198六年級第29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56 表199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30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57 表200六年級第30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57 表201不同性別的六年級學生在第30題行為接受策略之logit分析…….157 表202二、四、六年級學生常見行為的比較……………………..……..158 表203二年級教師與學生對適當行為有效與接受的獎賞策略排序情形一覽表..177 表204四年級教師與學生對適當行為有效與接受的獎賞策略排序情形一覽表….178 表205六年級教師與學生對適當行為有效與接受的獎賞策略排序情形一覽表…..179 表206二年級教師與學生對不適當行為有效與接受的處罰策略排序情形一 覽表.....180 表207四年級教師與學生對不適當行為有效與接受的處罰策略排序情形一覽表.....181 表208六年級教師與學生對不適當行為有效與接受的處罰策略排序情形一覽表......182 表209不同年級學生對適當行為選擇接受獎賞策略的 性別、成績效果達統計顯著性一覽表………………………183 表210不同年級學生對不當行為選擇接受處罰策略的 性別、成績效果達統計顯著性一覽表………………………184
8

中、韓兩國國民小學校長甄選制度之比較研究 /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recruiting system of Taiwanese and Korean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朴濟英, Pwu, Jih 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壹、本研究目的   一、了解國民小學校長的職責。   二、了解國民小學校長所應具備的能力。   三、了解中、韓兩國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的養成制度及其異同。   四、了解中、韓兩國國民小學校長甄選制度之異同。   五、探討中、韓兩國國民小學校長甄選制度之優缺點,並提出改進之建議。   貳、研究方法及程序   本論文的研究方法係以「文獻分析法」和「比較法」為主。在第二章中,筆者依據「文獻分析法」,探討比較教育學理論、甄選理論的學理基礎、校長之職責及其應具備之能力。第三章則根據「文獻分析法」,探討並介紹韓國教師及校監之任用與升遷制度和韓國小學校長之甄選制度。第四章亦依據「文獻分析法」,探討中華民國教師及主任之任用與升遷制度以及中華民國小學校長之甄選制度。第五章則比較和分析中、韓兩國小學的師資來源、新教師任用辦法、教師升遷制度及校長甄選制度。   參、研究結果   本研究的若干結果如下:   一、為達成其學校教有目標與促進有效的學校管理,小學校長應注重「計劃、組識、管理、教學視導及公共關係等」五種基本職責,而且為了圓滿達成其職責,小學校長應具備專業能力和領導統御之技巧。   二、中、韓兩國師資之培育均由以專門培養小學教師之機構為辦理之主體。韓國由各教育廳主辦小學初任教師甄選,經初、複選通過者,按初、複選成績合併之高低列冊候用;如按現行之師範教育法,從中華民國之師資培育機構結業者,得依其結業之學校及地區,並按結業成績之高低分發到校。再經實習一年期滿且通過檢定之後,始能取得合格教師資格:如按新訂定之師資培育法,從中華民國之師資培育機構畢業並通過初檢者,須再經實習一年期滿且複檢及格之後,始能取得合格教師資格。   三、中、韓兩國的小學主任(中)與校監(韓)甄選、儲訓及派任辦法,則各比照其小學校長甄選制度辦理。   四、中、韓兩國小學校長之任用程序都經初、複選及儲訓通過者列冊派任,但其甄選及列冊辦法顯然有差異。   五、中、韓兩國小學校長候選者初選評分內容,均包括碩士以上學歷、教學年資、曾擔任行政工作之年資、最近幾年內之考核成績、研究訓練、學分進修、著作、獲獎、特殊事蹟、偏遠及特殊地區服務年資等各項目。因此其小學校長初選評分辦法能鼓勵教育人員自願參與進修、訓練及其他各種教學活動,或擔任教育行政業務及偏遠特殊地區之教育工作。但其所設定之計分比例不夠理想,且也不是很公平。而且所設定之項款中,對各候選者之品德並無法充分評量。   六、韓國小學校長候選者之複選,只透過口試去過濾候選者是否適任,且其口試未打分數,因此作用並不大;而在中華民國,經初選及格者,須再參加筆試及口試,最後再依據候選者之資績評分、筆試、口試合併成績高低錄用,其三個項目中,筆試項目對複選結果影響最大。   七、在中、韓兩國,經初、複選及格之小學校長候選者均須參與儲訓,成績及格者則列冊候用。韓國之初任小學校長係依據資績評分高低列冊派任;而中華民國則依據候用校長之甄選及儲訓合併成績高低列冊派任。   肆、建議   一、建立小學校長甄選制度方面    (一)教育當局應依據小學校長之職責及其應具備之基本能力,再就各方面之意見加以綜合研討,而後明確地制定出最適當擔任小學校長者的基本條件。    (二)小學校長甄選標準及歷程應符合如上第一項所述之具體、公開及公平之原則。    (三)小學校長甄選辦法應符合如上第一項之精神,並透過科學方法分析、評估此甄選辦法的各變項因素之後,再根據其結果去設定評分辦法。    (四)小學校長甄選評分辦法應以多元、有效、而客觀地長期評量其服務成績,俾能對各候選者之品德加以充分評量。    (五)在小學人事體制上,應考慮設定教師、主任(校監)及校長等各階段應有之合理的服務年限。    (六)繼續分析、評估影響小學校長甄選之各變項因素。如因社會需求、價值觀或其他因素之需要而必須改進此甄選評量辦法時,則應公開研討以修改之。   二、尚待繼續研究之問題   今後如想作更深一層之分析探討,則有待學術機構及有關人士對於小學校長甄選制度,進一步採取文件調查法,以及使用問卷調查法深入了解各界人士對小學校長甄選制度之看法,以建立健全而完整的小學校長甄選制度。
9

桃園縣國民小學校園創意設計之研究 / A study of creative designs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王湘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縣國民小學校園創意設計之現況,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 下,學校創意設計表現之差異情形,進而瞭解校園創意設計的規畫與思考歷程、遭遇問題與解決策略、未來目標,最後依結果提出具體之建議。 本研究調查對象為桃園縣30 所國民小學,訪談對象為該校校長或主任,共 計19 位校長與3 位主任。實地觀察各國民小學校園創意設計的表現情形,並訪問校長對該園校園創意設計的動機與原則,以及對校園創意設計思考歷程進行了解。在資料分析上,觀察與訪談主要以描述性的方式記錄,並使用次數分配、t考驗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分析。 綜合文獻探討與研究結果之發現,歸納可得研究結論如下: 一、國民小學校園創意設計求新原則施作容易,表現最多;求進原則位居第二,顯示校園環境的教育意涵受重視 二、學校新舊在「求新」面向具有顯著差異,新學校表現優於舊學校 三、學校歷史在「求新」面向具有顯著差異, 15 年以下學校表現較佳 四、學校規模在「求絕」與「整體原則」面向具有顯著差異,小規模學校表現較佳 五、校地面積在「求絕」面向具有顯著差異,校地面積兩公頃(含)以下學校表現較佳 六、校長認為校園創意設計理念首要為安全,並重視經濟與實用功能 七、校長的校園創意設計思考歷程考量學校內、外在環境因素,並重視使用者需求 八、校長認為校園創意設計最大困境為經費不足與人員溝通 九、校長指出校園創意設計未來目標係將空間或設施持續精進,將教學、學習與環境融合 最後,本研究針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學校與後續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 This research i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n school creative design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an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 between school creative design and school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Moreover,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understand the planning, the thinking process and the difficulties in school creative design, and to provide recommendations for school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indings. In this research, 30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were surveyed, and 19 principals and 3 directors from these schools were inquired about the motivations, concepts and the thinking process of school creative design to obtain complete personal conceptions of school creative design. In data analysis,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 are recorded descriptively.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e descriptive statistic, t-test and one-way ANOVA.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these conclusions were summarized below: 1.In the application of school creative design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the principle of innovation is much easier to practice, so the frequency of statistical results are much higher than others; the frequency of principle of improvement is the second one. It shows the emphasis on educational meaning of school environment. 2.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new schools” and “old schools” on the principle of innovation on school creative design. In addition, new schools scored higher than old schools. 3.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chool history” on the principle of innovation on school creative design. In addition, schools founded in “15 years” scored higher than those in “15-30 years” and more than “30 years”. 4.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cale of schools” on the principle of excellence and the whole principle of school creative design. In addition, small-scale schools scored higher than small-scale and large-scale schools. 5.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chool land area” on the principle of excellence on school creative design. In addition, schools covering below “2 hectares” scored higher than those over “2 hectares”. 6.Principals think the most important concepts of school creative design are safety. economy and utility. 7.Principals place the importance of the thinking process of school creative design on interior and exterior school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users’ needs. 8.Principals think the most difficulty in school creative design is the lack of funds and personnel communication. 9.Principals think the goals of school creative design in the future are to make space or facilities much better, and to integrate environment with teaching and learning. Finally, the study offers suggestions to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and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10

國民小學教師生涯發展階段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career development stages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elementary school

徐蔚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民小學教師生涯發展階段與教學效能之現況、內涵,進而建構及驗證互動模式,並依研究結果提出建議。 首先進行文獻探討,作為本研究之理論架構基礎;接著,進行問卷調查345位教師(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縣四縣市,共發出500份問卷,有效問卷345份)以分析現況、驗證理論;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與建議。研究發現如下: 一、國民小學教師生涯發展階段與教學效能之現況: (一)教師生涯發展階段包括探索期教師、轉化期教師、成熟期教師及精進期教師四層面;其整體、分層面得分均為中上,其中以轉化期教師得分最高。 (二)教學效能包括教師教學信念、教材系統呈現、多元教學技術、教學時間運用、師生關係建立、班級管理營造;其整體、分層面得分均為中上,其中以多元教學技術得分最高。 二、不同背景變項在國民小學教師生涯發展階段與教學效能之差異情形: (一)不同背景變項在國民小學教師生涯發展階段的得分方面:年齡、服務年資、最高學歷、現任職務及學校規模有顯著差異;但性別、學校所在區域沒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背景變項在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的得分方面:年齡、服務年資、最高學歷及學校規模有顯著差異;但性別、現任職務及學校所在區域沒有顯著差異。 三、國民小學教師生涯發展階段對教學效能之影響情形: (一)不同教師生涯發展階段中分別對教學效能的影響情形:探索期教師中以「我樂意嘗試各種新的教學法」對教學效能最有影響;轉化期教師中以「我能與學生維持教學相長的關係」對教學效能最有影響;成熟期教師中以「我能維持高昂的工作情緒,且勝任愉快」對教學效能最有影響;精進期教師中以「我認為自己的教學已經十分純熟」對教學效能最有影響。 (二)在教師生涯發展階段對教學效能的整體模式中以「轉化期教師」最具影響力;其次為「精進期教師」;接著為「成熟期教師」;最後則是「探索期教師」。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的發現,提出相關建議,俾供教育行政機關、國民小學教師及後續研究參考。

Page generated in 0.41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