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我國指數股票型基金上市後之績效分析

從投資組合理論與效率市場假說來看,影響投資績效之主要因素為資產配置而非選股或擇時能力,相關之實証亦發現主動式投資策略並無法獲得持續優於大盤的報酬,因此被動式投資策略將是一較佳的選擇。自先鋒集團在1976年率先推出指數基金之後,此類指數化投資商品即呈現指數化成長。而我國亦在2003年6月30日正式推出第一檔指數股票型基金「臺灣50指數股票型基金,簡稱TTT」。
本論文以投資人的角度來分析TTT之報酬率及成交量,從追蹤誤差及溢折價來觀察基金之報酬率,研究造成追蹤誤差之主要影響因子為何與實物創造或贖回機制是否能有效發揮功用,使TTT之市價可貼進基金淨值,以免如同封閉型基金大都折價交易,而影響投資人之獲利率。此外,更進一步比較TTT與其他指數化商品之差異性以供投資人選擇投資標的時參考。
本研究發現影響追蹤誤差之因素主要為指數成份股之增刪、公眾流通係數之調整與現金股利的發放。雖然在短期下上述因素會影響基金報酬,但長期而言基金報酬與指數相當,甚或更為略高,故在衡量長期績效時臺灣50指數可做為一良好的報酬指標。而從溢折價來分析時,由於市場交易機制,使得TTT自上市以來之流動性不足,市場效率性不高,溢折價幅度較大。此點與成交量之分析結果一致,研究發現TTT之成交量並未因出現套利機會而顯著增加,投資人買賣TTT主要在於避險或投機需求。
雖然現階段我國尚未出現指數基金,但若未來有出現類似之商品時,在目前我國停徵證券交易所得稅的環境下,投資金額的大小將非決定選擇指數基金或TTT之關鍵因素,投資期間與「質」的因素才是主要關鍵。當投資期間愈長,TTT之高交易成本的影響程度將降低,其可在盤中隨時買賣及低追蹤誤差等「質」方面的優勢將提高,TTT將相對較具吸引力。而臺灣50指數期貨由於交易成本及流動性風險較高,因而投資人較不偏好操作臺灣50指數期貨。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1357023
Creators王韻晴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