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中國農村土地轉非農地之研究

從改革開放以來,三十年間中國土地系統歷經許多重大的變革,制度和法律在不同階段,對土地及其擁有者之間的關係有不同的定義和規範。自1980年中葉,尤其到了1990年末農村工業化和城市開發的加速,各種形式的建設用地
需求量迅速增加,農業用地遽然趨減。
目前中國城鄉建設用地總量為3.6億多畝,居世界第一,面對席捲而來的城市化和工業化,卻同時要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嚴格控管城鄉建設用地規模總量,此用地供需間矛盾的關鍵在於,從計畫經濟時期迄今的土地制度,所引發的更大矛盾,致使農地轉非農地弊端叢生。
本論文以路徑依賴途徑,中國農地制度面和產權面,結合縱向歷史觀和橫向結構觀來進行研究,藉此達到以下目的:(一)根據歷年來農地產權變革和徵地制度變遷,觀察農地轉非農地的合法與非法交易。(二)探析農地轉非農地灰色市場形成原因,不僅釐清農村土地產權,也對行政體制進行分析,觀察土地流轉相關利益主體的博奕關係。
研究發現依照路徑依賴分析中國農地轉非農地的制度,中國土地初始制度選擇決定著其後制度發展與變遷的方向與動力,因此當中國舊有的制度面對與日遽增的土地需求,在徵地博奕過程中,作為當前農地產權制度的既得利益者,皆傾向於維持現有的農地制度,它們試圖維持現存的制度和秩序,竭力阻礙隨著市場經濟的腳步重新界定轉讓權,將土地市場納入符合公平、公開、競爭的商業機制。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52610111
Creators許寶月, Hsu,Pao-Yueh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