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新國民浮世繪——以駱以軍為中心的台灣新世代小說研究

這部學位論文的缺點乃至某些謬誤是極為明顯而難以掩飾的,有些部分甚至是缺漏如一份小學生的失敗作業。本論文最初的研究計畫是企圖從世代的文化性格此一隱喻性強且較為活潑不受拘束的角度,詮釋、解讀駱以軍此一世代的小說版圖,或者某些風景,而預期的結論是以對身世的回溯與建構作為此一世代小說書寫的創作衝動。
本論文第一章的部分是最初的研究動機與研究架構初稿的呈現,而在第四章撰寫完成之後證實了本論文辜負了擬定的研究題目〝以駱以軍為中心的台灣新世代小說研究〞。第二章的部分乃在設法為「世代性格」此一不夠嚴肅的批評視角合法化,本章可謂費盡極大唇舌,其間並給出甚多偽科學的話語、腔調及堆砌各式各樣的副詞(諸如〝另一方面〞、〝乃至於〞、〝由……到〞、〝並且〞等等)有些段落甚至在各種可能的線索、臆測當中流連忘返,而始終沒有給出實證的推理成果。最大的失落來自於筆者缺乏了文學史的觀照,缺乏更多歷史資料的奧援,而使自己迷失在「世代性格」此一視角裡面,由於缺乏史的定位、線性演化的認識,許多針對文學潮流與現象的討論便顯得破碎、架空或輕浮。
第三章以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為焦點,嘗試釐出新世代小說書寫的軌跡,相關的課題有文學獎機制的評審期待、審美的壓力與道德品味等等。第四章方真正進入小說作者及其文本當中,本章即建構一「身世書寫」的性格輪廓以解釋駱以軍寫作至今的可能成果,在各種創作的美學手段之外,身世書寫是一種還原,還原特定的空間、氣味和對話,這時語言的成功就在於達成最原始的描寫、再現功能;同時,身世的書寫其強烈的歷史距離,又使得語言充滿了書面化的陌生感,且身世的語言必須非常共享、共通,因身世有召喚性本質。故語言成為「身世書寫」的重要特徵,語言又是文學史論述能夠定位一個「作者」與文學史演進的重要線索。於是本章最集中討論駱以軍小說的「語言學」命題,包括其第一人稱的使用、敘事的結構以及黃錦樹所提出的中文「翻譯--現代主義」。此外須籲請注意的是,本章之撰寫毫無典型讀者的分析距離,從頭到尾都陷於經驗讀者的意氣用事之判斷,這部分的錯亂可能不直接呈現在行文當中,但的確造成推理本身的極大矛盾。
末章的結論則按下「新國民浮世繪」以描述新世代小說的眾多可能性之一。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A2002001020
Creators陳惠菁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