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美國藝術社會學制度觀點之探討與實證研究-以畫家陳澄波為例 / The Theory Research and Emperical Study of American Sociology of Art - Take Taiwan Painter Chen,Chan Pao as an Example

本文從美國藝術社會學的理論介紹開始,並試圖藉由台灣畫家陳澄波聲譽建構的過程從事雙向性的探討:一為對台灣藝術制度內各個角色的互動形態有所了解;另一為對美國藝術社會學這門新興的學科發展有所省思。整個美國藝術社會學的發展一開始就是以社會學裡強調的「制度」為主要的方向,舉凡制度內的各個地位角色所扮演的功能、互動的狀態等等,都是探討的議題。這樣的研究角度有其優點,相對於人文學科只著重藝術家和藝術品在藝術世界的價值;社會學的觀點將研究的焦點,從美學的創造性轉移到藝術世界之社會關係的網絡中。只是這樣的觀點也有所欠缺:首先是不同於基本的社會制度,所謂的藝術制度其實尚未完全整合,制度內各個地位角色之間也不盡然會有所互動。其次是美國藝術社會學只談「社會關係」,不談「藝術」破壞了藝術社會學作為次領域的自我描述的基礎。最後則是藝術社會學著重制度內的角色互動,往往會形成靜止、不具歷史性的社會結構。
  藉由陳澄波的百年境遇,從陳澄波的聲望建構、遺忘及重建的過程,我們可以了解制度面的關照雖有其關鍵性,但整個陳澄波所存在的台灣特殊的政治生態及所關連的台灣新美術運動的發展也在其中有所作用。也就是單從美國藝術社會學所強調的制度面是無法有其全面性的關照。就以日據時期的陳澄波為例,要了解日據時代陳澄波的聲譽構築,當時環繞著整個美術展覽的酬賞機制就不能不談。但不能體察當時台灣的政治命運,也就不能了解當時也是酬賞機制其中一環的輿論報導及「應援會」設立的意義。而藉由台灣美術的發展,我們才能對當時的前輩畫家有著體諒,不管是在當時酬賞制度的跟進,以及政治上是否具有抗日的意識。在一個「不知藝術家為何物」的年代,畫家從自身遠赴他鄉學習基本的西畫技巧,這批畫家是從無到有的過程,全然對西方美學的接受,且必須由最原初的模仿自然的寫實技法開始。所以從整個陳澄波的聲譽構築過程中,我們可以了解整個政治的大環境與藝術自身的發展領域,都是與美國藝術社會學所強調的藝術制度相互影響的,少了其任何一環,都無法窺視全貌。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3288
Creators廖佳玲, Liaw, Chai Lyn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