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美國藝術社會學制度觀點之探討與實證研究-以畫家陳澄波為例 / The Theory Research and Emperical Study of American Sociology of Art - Take Taiwan Painter Chen,Chan Pao as an Example

廖佳玲, Liaw, Chai Ly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從美國藝術社會學的理論介紹開始,並試圖藉由台灣畫家陳澄波聲譽建構的過程從事雙向性的探討:一為對台灣藝術制度內各個角色的互動形態有所了解;另一為對美國藝術社會學這門新興的學科發展有所省思。整個美國藝術社會學的發展一開始就是以社會學裡強調的「制度」為主要的方向,舉凡制度內的各個地位角色所扮演的功能、互動的狀態等等,都是探討的議題。這樣的研究角度有其優點,相對於人文學科只著重藝術家和藝術品在藝術世界的價值;社會學的觀點將研究的焦點,從美學的創造性轉移到藝術世界之社會關係的網絡中。只是這樣的觀點也有所欠缺:首先是不同於基本的社會制度,所謂的藝術制度其實尚未完全整合,制度內各個地位角色之間也不盡然會有所互動。其次是美國藝術社會學只談「社會關係」,不談「藝術」破壞了藝術社會學作為次領域的自我描述的基礎。最後則是藝術社會學著重制度內的角色互動,往往會形成靜止、不具歷史性的社會結構。   藉由陳澄波的百年境遇,從陳澄波的聲望建構、遺忘及重建的過程,我們可以了解制度面的關照雖有其關鍵性,但整個陳澄波所存在的台灣特殊的政治生態及所關連的台灣新美術運動的發展也在其中有所作用。也就是單從美國藝術社會學所強調的制度面是無法有其全面性的關照。就以日據時期的陳澄波為例,要了解日據時代陳澄波的聲譽構築,當時環繞著整個美術展覽的酬賞機制就不能不談。但不能體察當時台灣的政治命運,也就不能了解當時也是酬賞機制其中一環的輿論報導及「應援會」設立的意義。而藉由台灣美術的發展,我們才能對當時的前輩畫家有著體諒,不管是在當時酬賞制度的跟進,以及政治上是否具有抗日的意識。在一個「不知藝術家為何物」的年代,畫家從自身遠赴他鄉學習基本的西畫技巧,這批畫家是從無到有的過程,全然對西方美學的接受,且必須由最原初的模仿自然的寫實技法開始。所以從整個陳澄波的聲譽構築過程中,我們可以了解整個政治的大環境與藝術自身的發展領域,都是與美國藝術社會學所強調的藝術制度相互影響的,少了其任何一環,都無法窺視全貌。
2

台灣「新電影」論述形構之歷史分析(1965-2000) / Discursive Formation of the "Taiwanese New Cinema": A Historical Analysis (1965-2000)

張世倫, Chang, Shih-L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藝術社會學觀點出發,將台灣「新電影」視為一藝術「群體」行動所建構之現象,並分析「新電影」之論述形構過程。 本文認為「新電影」與60年代後逐漸傳入台灣的西方「藝術」電影典範,以及「作者電影」影評之系譜間,有若干思想及美學觀方面之傳承關係,其次回溯「新電影」現象初期,支持者如何藉由電影論述與策略運用,在與各種敵對勢力之批判論爭中,建構出一套「新電影」論述,以求存續發展。 本文並分析「新電影」群體與三種「電影評鑑」機制之間的關係,這包括了「新電影」勢力難以掌握的《金馬獎》、由其主導之《中時晚報電影獎》系譜、以及「新電影」派不斷嘗試接軌的國際「藝術」電影鑑賞機制。分析結果,本文認為「新電影」派由於無法掌握《金馬獎》,便逐漸與其疏離,《中晚電影獎》此一系譜之評鑑機制則並未成功替代《金馬獎》,而「新電影」之藝術正當性來源,則是藉由國際影展策略而達成。 「新電影」派之國際影展策略,在90年代與國家機器之外交宣傳目的逐漸契合,政府態度便由80年代的消極轉為積極地藉由「輔導金」、「電影年」、及鼓勵國際影展路線等方式,來收編「新電影」勢力。「新電影」派亦藉「國際路線」漸受官方重視的脈絡,在論述及實踐上逐漸將「新電影」建構為「台灣」電影唯一存在之國際代表(representation),藉由與官方之需求達成某種程度之契合,「新電影」得到80年代以來從未有過之藝術正當性。 然而此一策略,在國家機器缺乏對電影發行及映演部門之干預下,使「新電影」逐漸在市場與美學評鑑兩個層次上,與台灣本土之脈絡產生疏離,於此同時,則是若干導演已獲得電影「作者」之地位,具有吸引國際投資之能力,但卻難以與台灣電影工業產生良性聯繫,且有淪為跨國資本「研發」單位的可能。本文在分析過「新電影」派於不同時期之各種論述策略後,最後認為除了形成一股集體力量,對台灣電影工業進行政策面之思考與改造外,「新電影派」目前之論述策略,皆不足以改變目前台灣電影業之困境。

Page generated in 0.036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