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韓國李朝時代蒙學教材的研究

本研究共一冊,約計七萬字,分五章十四節。
第一章,緒論,內分三節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筆者基於下列三點因素:□現代東方各國的教育學專家們都熱心於西洋方面的研究;□其流弊則淪為僅知西方知識的重要,而忽略本國文化,甚至有些教育設施根本不能配合國家的需要;□由於筆者個人的興趣,所以選擇李朝時代的蒙學教育問題作為此次研究的主題。其目的在求對李朝時代的蒙學教育,作深入的了解與介紹;將李朝蒙學教材與現代韓國教材作一比較;以期發現李朝蒙學教材的優劣點,並進而研討以儒家為中心的蒙學教材。
二、研究範圍與方法 李朝時代的書堂和私塾所施教的初級開蒙的學校教材,相當於目前的兒童教育教材,包括千字文、類合、訓蒙字會、三綱行實圖、續三綱行實圖、五倫行實圖、童蒙先習、明心寶鑑、舉蒙要決、士小節、及海東續小學等。本研究採用歷史文件分析法,首先收集有關李朝時代蒙學教材文獻,然後作一分析,找出其優劣點和共同點,作有系統的整理。其次採用比較法,將李朝時期的蒙學教材,和韓國現代道德教材比較,找出其優劣點,作為現代的參考;最後再和中國漢代以後到清代的蒙學作一比較。
三、專用術語解釋 筆者將就李朝、蒙學等特殊專用術語加以解釋。
第二章,李朝教育概觀,內分二節敘述。
一、時代背景與教育思潮 李朝的建國理念是以崇儒排佛的精神來設立新教育思想,而以儒家思想提高文教水準。儒家思想非僅成為政治、教學方面的原理、即於一般國民的日常生活中,亦富有控制力。在李朝初期學問傾向是以實際的政治、經濟、法律與文章為學習的對象,在李朝中葉的學問傾向注重理論方面,以哲學的性理學為研究對象。李朝一代崇尚儒學,他們所付出的精神與努力是極大的。從李朝文化遺產中可看出當時儒家教育的特徵有兩點:其一是人倫道德,其二是理學,亦即哲學。
二、科學的探討 李朝的科舉制度,與其他制度一樣,承襲高麗制度,即本由中國轉來的任用人材的制度,在封建制度的國家中,以官僚政治為主,特殊階層唯一的希望便是官職。在李氏朝鮮王朝時代具有兩班支配層的身分者才能成為官僚,其現實的地位也獲得保障。因此,自然重視其作為登身龍門的科舉,教育遂亦著重科舉的準備,而當時的教育目的在人材的養成,而選出人材的唯一方法是科舉,學生所學習的是科舉所需要的科目,由於李朝教育偏重科舉教育,對後來李朝社會影響很大。
第三章,學校制度,內分二節
一、官學 在中央的成均館乃李朝的最高學府,延用高麗舊制,設有「文廟」(奉孔子以下的著名學者),「明倫堂」(講學場所),「尊經閣」(藏書之所),「丕闡堂」(科舉試場),「齋」(儒生的居處之所)。成均館的教育內容為四書五經諸史為必讀科目,四學與今日的中學相同等級。在漢城的北部有中學,東部有東學,南部有南學,西部有西學,收容漢城兩班的子弟一百名。在地方有鄉校乃具文廟、明倫堂及齋的成均館的縮小形態。
二、私學 李朝私學分為書堂、精舍、書院三類型。書院的目的有二種,希求藏修及為奉祀祖先及先賢崇德,精舍與書堂為同一性質的私學。清高的儒者修習學問德行的場所。朱子學日益隆盛之後,精舍類的私學相繼設立。書堂在高麗時代已有,到李朝社會裡,在數量上更為增多。書堂實為李朝時代最普遍的初等教育機關。書堂的教育內容,應講讀千字文、童蒙先習、明心寶鑑、通鑑、小學、四書、三經、史記、唐宋文、唐律等;其他還有撰作,及習字等。
第四章,蒙學的教材分析,內分五節
一、教材分類的要點。
二、工具性學習的教材,即為文字教材 千字文、類合、訓蒙字會等字書類,這些教材都以漢字編成,有的附加韻文,以便兒童背誦。
三、圖解教材 五倫行實圖、三綱行實圖、續三綱行實圖,以圖解說明倫理的故事,作為實例,這類教材的優點以圖解符合兒童的心理,故事說明能夠引起兒童的興趣。
四、道德內容學習教材,即為初學專書 童蒙先習、明心寶鑑、擊蒙要訣、士小節、海東續小學,、此類教材一方面介紹初步的經史知識,一方面教導學童各種禮節,即知識教育與生活道德教育同樣並重。
五、韓中蒙學教材有關文獻的比較,首先敘述中國蒙學教材,然後就韓中的蒙學教材加以比較。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內分二節加以說明。
一、結論 李朝的教育思想,乃是以儒家為中心,並重視性理之學,而達到「聖人君子」為目標。總之,李朝的蒙學教材優點是特重自己修養的人文教育,和生活道德教育的教導以及識字的學習為主,且以圖解故事說明倫理原則,這點很符合近代心理學的原則。
二、建議 基於以上有關李朝蒙學教材的研究結果,對於當今韓國小學教材的建議如下:(一)應以韓文為主。(二)應重視生活與倫理教育的教材。(三)應編著以適合於當地社會環境與兒童心理的課程,為注重科學的教育教材。(四)力避升學主義的教育,即「新科舉」式的教育方式,以注重人格教育,而向職業教育的適當發展。(五)教兒童識字,教材編著應從簡至繁,按步就班、方能容易被兒童接受和學習。
最後,筆者到中華民國來留學己三年多,這次能完成畢業論文可說極感欣慰的事。
筆者是在韓國成均館大學讀中國文學系,畢業以後,以交換學生的資格來到中華民國,在國立政治大學改修教育,申請轉入教育研究所攻讀,其中歷經困難在所難免。三年來,能在中國諸位教授與同學們的輔導和鼓勵之下,日漸進步,乃至完成學業,真使我畢生難忘,在此除感謝吾師蔡保田教授的細心指導和訓勉外;尚有葉所長學志不斷鼓勵與督導;陳泰夏教授指導研究方向,提示韓文有關資料,以及其他三年來教導我的諸師長與學長們,亦衷心願表致謝之忱。
本篇論文係初試之作,錯誤之處,一定很多,敬請學人先進多予指教!並希望以這極小的研究結果,作為我將來繼續研究教育學的開始;尤其希望能夠更進步探討中國教育史學,俾為奠立增進中韓文化交流的基礎。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8707
Creators金美英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85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