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台灣地區年齡別自殺率之變遷模式:1974-2008 / The change model of the age-specific suicide rate in Taiwan:1974-2008

早在十九世紀,法國社會學家Durkheim就已經指出自殺率是社會上普遍存在之現象。台灣地區在一九七零年代的每十萬人之總體自殺率約在10人左右,到了二十一世紀自殺死亡率已經接近20人,這種趨近於兩倍的成長暗示了自殺行為在台灣似乎並非穩定不變,甚至有更加劇烈之趨勢。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過去三十五年來,不同年齡別的人口所呈現之自殺死亡率變遷模式,並透過社會網絡分析方法中「結構位置均等性(structural equivalence)」的概念提供一種新的人口分析方法來對年齡別自殺率變化情形進行探討。

本研究嘗試運用「結構位置均等性(structural equivalence)」的概念,先找出具有相似年齡別自殺率結構的年代,並透過集群(cluster)分析方法可以區分出不同年齡別自殺率相似與相異的年代階段。再根據不同的年代階段可以找出每一年各年齡別自殺率是如何變化的,並透過MDS多元尺度分析的空間結構圖形呈現變化情形。

透過分析可以發現歷年男性自殺率雖約高於女性自殺率的兩倍,但兩性年齡別自殺率變遷模式卻相當類似。從年代的角度來看,歷年總體自殺率呈現「先升後降再升」的走勢;然而從年齡的角度觀察,每一年的年齡別自殺率呈現年齡越大,自殺率也越高的趨勢。雖然年齡別自殺率趨勢相似,但變化幅度卻又受到不同年代的影響。因此,根據年與年的結構位置均等性,可以區分出過去三十五年來,兩性年齡別自殺率模式的五種階段類型。因此可以透過不同階段中每一年MDS空間結構圖,來觀察不同年齡別自殺率在不同年代上的「相似性」變化,及歷年各年齡別自殺率在空間上的移動情形。

因此透過結構相似性的分析概念與MDS空間結構圖的距離呈現,可以證明自殺率是同時受到「年代效應」與「年齡效應」的影響。透過不同年代的階段分類,代表著不同的年齡別自殺率組成模式;同一年齡別自殺率又會在不同年代上產生不同程度的距離與移動變化,特別是中壯年人口的年齡別自殺率。所以社會網絡分析方法中結構位置均等性的分析概念,的確是可以用在如年齡別自殺率等人口議題上的探討與應用。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7254015
Creators毛人傑, Sam Mao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