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東亞區域經濟整合與兩岸經貿自由化--以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為例 / East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Cross-strait Economic and Trade Liberalization--ECFA(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90年代以後,全世界各地區幾乎都已成立地區性合作組織,唯獨東亞地區,卻仍未形成特有的地區組織,僅出現一些涵蓋東亞國家的合作組織和論壇,如東協、亞太經濟合會;嚴格而言,此二組織無法真正代表東亞地區合作組織,因為東協並未包括東亞地區的中共、日本和亞洲四小龍(新加坡外);而亞太經合會涵蓋的區域過於廣闊,成員也不僅限於東亞國家。東亞區域化早在1980年代即展開,政府間合作主導的東亞區域主義也於1990年代後期開始快速萌芽,其中以東協為軸心的「東協加N」系統的區域經濟整合發展更是明顯。
1990年代末期,國際間簽署區域或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蔚為風潮。中國面對世界經濟環境變化,以及促進國內經濟結構轉型的實際需求,對外洽簽FTA的態度也越顯積極。尤其中共總書記胡錦濤2007年明確提出「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此係中國首次將對外布建自貿區列為國家級戰略,其與主要貿易夥伴洽簽FTA,更邁入全面快速進展新階段。2001年中國加入WTO後,中國積極發展區域經貿關係,融入世界經濟整合的面向與深度均有顯著擴展。從近年中國與貿易夥伴洽簽FTA的現況與展望,亦可窺見其布局策略取向,係著眼於「立足周邊、邁向市場、掌握資源」等三大面向。迄2010年9月底,中國已簽署及商談中的FTA計14個,除涵蓋範圍東亞地區,更擴及富藏能源與潛在商機的新興市場(如:海灣國家、智利、秘魯),逐步建構橫跨全球5大洲的自由貿易網絡。同時,中國更積極爭取與日本、南韓洽簽FTA,期建立「東北亞自由貿易區」,與北美、歐盟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中國洽簽FTA快速進展,不僅有助加快其企業「走出去」步伐,提升中國在國際經貿分工地位,也因其潛藏貿易競合與區位戰略動機,勢將牽動東亞、乃至全球的區域經濟整合走向。
二十多年來兩岸經濟關係演變與發展,與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產業分工深化發展密不可分。目前,兩岸經濟關係已成為兩岸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的重要平臺,推動了兩岸經濟的轉型與發展。面對臺灣被排除在東亞經濟整合體制之外的嚴厲挑戰可能是臺灣生存危機,但也可能是臺灣發展契機,端視臺灣的因應思維與回應戰略,以及臺灣政府的決心與能力。東亞經濟整合體制的發展是全球貿易、投資與生產要素流動更加自由化的契機。因此,東亞經濟整合體制的建構正提供臺灣一個絕佳的揮灑舞台。臺灣在全球經貿表現有目共睹,臺灣面積不到世界萬分之3、人口僅占千分之4,但按貿易總額,為全球第16大貿易國,按GDP,是全球第18大經濟體;另臺灣居全球投資風險排名第5名、全球競爭力排名第8名,投資環境評比全球排名第4名,另在晶圓代工、IC封裝、光碟片、Mask Rom、電解銅箔等全球市占率第1,惟過去因為國際政治處境特殊,一直被排除在亞太或其他地區經濟整合之外,對臺灣經貿造成一定衝擊,特別是亞洲各國積極投入FTA的簽署,而臺灣卻被排除在外無法參與最為明顯,但在兩岸於2010年6月29日完成洽簽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已開啓臺灣與其他重要貿易夥伴的經濟整合之門,為臺灣經濟前景創造新的契機。ECFA後,臺灣從此邁入嶄新的經濟時代,除加速兩岸經貿正常化外,還將開啟參與國際及區域整合,逐步邁入自由貿易島。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8981019
Creators陸萍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