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唯識無境」理論探析--以《成唯識論》為中心的研究 / A Study of Mere-Consciousness in the Ch'eng-Wei-Shih-Lun

齊明非, Chi, David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是針對日本學界之宇井伯壽、上田義文所提及的識轉變及三性 概念所做之分析。論文中以安慧、真諦、玄奘三人在唯識三十頌的不同文 為基底,對唯識無境此概念進行考察。 論文中發現唯識無境此一語詞 在使用中並非如同真諦在轉識論中所宣稱的一般--為一修行之中間階位, 而是一種對外境非如實有的說法而已。在真諦的系統中,因為此語詞的誤 解所帶來的結果,使得其以為識為能緣,境為所緣,識即為依他性,境即 為分別性,這本來僅是世親以外境非實有,識為依他性的敘述。真諦的詮 釋使得凡夫位在識的性格也可為依他性。而這也是成唯識論中強調位次修 行所不能允許的。 論文末並展示成唯識論之五位修行與真諦在攝大 乘論及轉識論的對比。
2

陳那《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 譯注與研究 / The Translation, Annotation and Study of Prajñāpāramitāpiṇḍārthaḥ by Dignāga

蔡貴玫, Tsai, Kuei M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公元五、六世紀,印度論師陳那Dignāga所著的《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prajñāpāramitāpiṇḍārthaḥ,於1937年,尼泊爾發現的現存貝葉梵本,於此展開了現代學者對應陳那立場的探討。漢譯本最早為宋朝施護的譯本,於1012年在中國譯場譯出。1947年G.Tucci、1958年宇井伯壽、1961年服部正明等學者都曾針對此論做了相關譯注及研究。 譯注篇,筆者主要針對現存梵本,逐偈做現代的翻譯,稱為今譯,對照英譯及日譯,再做相關的解說,筆者參考三寶尊的釋論及八千頌般若做相關的解說及補充說明。 研究篇,筆者先說明研究動機及目的,再藉由現代研究成果來說明此論的價值,之後切入陳那及此論的介紹,陳那的生平著作及其影響略述,再說此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的內容,五十八偈包含的內容是八千頌,既知是八千頌般若就必須從般若經的流衍說起,之後再略為說明八千頌般若的內容,最後說明此論的主要內容及定位。再接著,說明此論的漢譯化背景,從中國譯經說起,之後再銜接施護及其譯經背景,此論及釋論的漢譯,說明三寶尊所解讀的陳那在此論中的立場。最後,探討陳那的般若立場及其在本論中所表徵的特色,是如來藏及遍計、依他及圓成實三性。而陳那在離開犢子部後受學於世親,因此他的三性與世親所著的三性論之間有無可議空間,筆者略而探討。最後是陳那的行相ākāra與幻māyopama的立場又是如何定位。筆者總結譯注及研究最後理述出二個結論,並且肯定陳那的《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是相當具有研究價值的論述。

Page generated in 0.012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