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台灣舉辦博覽會參觀旅客對經濟效益之影響 /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the Tourism in Taiwan Exposition

林碧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世界博覽會始自於1851年英國倫敦的萬國工業博覽會,由於世界博覽會具有展示國力、教育民眾與文化交流等多項功能,不僅歐美各國頻頻舉辦,近年來地處亞洲的日本、中國及南韓也興起舉辦世界博覽會的風潮,主要不僅是吸引各國相關產業進行經濟、科技、人文等之交流外,也是著眼對於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有一定程度助益,其中包括對主辦國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最受到重視。鑒於世界各國利用舉辦大規模博覽會的機會帶動區域與產業之發展潮流,國內開始有構想順此潮流比擬日本模式舉辦一個大規模的博覽會,希望對國內經濟能產生直接或間接的效益,藉此帶動國家整體發展機會,因此假設台灣果真要舉辦世界博覽會,能有多少經濟效益影響就成為值得做一研究探討的主題。 本文首先針對過去世界舉辦博覽會之發展情形做一彙整,並同時從文獻回顧以參考曾舉辦過世界博覽會的國家設定參觀人潮目標之經驗,作為本研究假設情境模擬推算方式,以模擬國內外參觀人潮之情境,分別是情境一的505萬人次與情境二的744萬人次。利用國內歷年所做國內外旅客消費動向調查結果之資料,並由二種模擬情境下,推估在舉辦博覽會期間國內外參觀人潮的各項觀光消費支出,然後將各項消費支出分配對應至所屬最終需求部門,計算推估最終需求變動量。再來將情境一及二模擬推估計算而得之各部門最終需求變動向量,利用投入產出模型分析求得各產業部門與整體的產出、所得及就業效果。 首先,從各國舉辦博覽會的前置規劃中可以發現,博覽會活動期間所帶來的人潮會創造觀光方面經濟效益,所以人潮預估的分析變成重點。基於國內沒有舉辦世界博覽會的經驗,因此以日本舉辦愛知博覽會成功達成參觀人潮目標作評估基礎,建立本研究二種情境計算參觀人潮方式,亦可作為國內未來在舉辦類似世界博覽會在預測人潮的參考依據。其次,經過投入產出分析,所帶來國內外參觀人潮推估產出、所得及就業之經濟效果顯示,主要受益產業是以旅館餐飲服務業,其次是交通運輸服務。從各情境總所得效果來看,因舉辦博覽會對整體國內生產毛額(GDP)之經濟成長率貢獻,情境一是0.12﹪,情境二是0.18﹪;總就業效果來看,因舉辦博覽會對整體就業率的貢獻,情境一是0.19﹪,情境二是0.28﹪。最後,針對本研究結果瞭解,若國內舉辦類似世界性規模的博覽會其所帶來參觀人潮中,國外參觀人潮越多對整體經濟效果影響助益較大,但匯率是一個影響效果大小的重要因素,值得在後續研究中進一步深入探討,藉以參考。
2

中日參與世界博覽會事業比較研究:兼論兩國現代化發展差異 / A Comparison Study on China and Japan’s Participating World Expos:Also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Modernization.

林劍秋, Lin, Chien-Chi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與日本早在1866年就接到法國邀請參加1867年在巴黎舉行的世界博覽會,日本幕府組團參展,而中國的滿清政府以「曉諭商民參加」搪塞,並未組團,到了1873年方由海關洋員組團參加奧國舉辦的「維也納世界博覽會」。另日本明治政府於1877~1907年間共舉辦六次「內國勸業博覽會」,而中國卻遠落後30多年於1910年方首度舉辦等同規格的「南洋勸業會」,是什麼因素造成彼此間博覽會發展的延誤落差?有鑒於這方面的研究較少且深度尚淺,另有鑒於中日兩國現代化也有類似延誤落差的研究,大多限於某些狹小範圍的努力,可惜少了整體的解釋,我們需要一個關於中國現代化的綜合觀點,以深入全面的了解中國社會的變遷。本論文以中日兩國參與世博會事業進行案例研究(Case Study),並兼論兩國現代化發展差異,方法上以歷程分析法(Process Analysis),除了要分析影響博覽會事業成敗的關鍵活動成員(Player),在接觸意會、參展學習及引進實做過程中的認知、能力與經驗之外,還要掌握關鍵活動成員和博覽會引進過程是被鑲崁在社會脈絡(context),一些地理、經濟、社會、政治及文化等脈絡因素不容忽視。企求能從綜合的觀點進行歷程分析,釐清兩國博覽會事業落差,進而以此綜合觀點討論兩國現代化發展差異。

Page generated in 0.0282 seconds